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攻克高寒山区的“贫困堡垒”--纳雍县着力破解“三农”问题的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08:26 贵州日报

  地处乌蒙大山腹地的纳雍县,过去因“去不得”的民谣让贫穷之名远扬,现在依托煤电产业成为我省贫困山区实现经济突围的典型。实际上,“煤电托起纳雍”仅仅是纳雍告别贫困迈向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跑线。面对水瘦山寒的生存环境,面对裹足千年的深度贫困,纳雍县深谋远虑“三农”问题,通过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发展,通过地下支持地上、工业反哺农业、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借智借财等举措,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谋求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小康。

  整村推进:高寒山区农民告别贫穷走进富裕

  这个冬天,天气依然如往年一般寒冷,苗族老农杨显民心里却格外热乎。杨显民一家4口,单家独户住在边远的水东乡猫寨村的山旮旯里。由于住房破旧,土地难以养家活口,水电路不通,杨显民被列为异地移民搬迁户,不久将搬入纳雍县发改局等多家单位拼盘投资300多万元修建的水东乡松树坝移民新村。住房和街道还未完工,杨显民便搬到牛圈里照看牲口。杨显民说:“在新村团转开垦了15亩地种牧草,已经喂养了6头牛,其中3头是政府花6000多元在去年5月份买来喂的杂交母牛,现在产下的3头牛崽有半岁多。按照政府借畜还钱的规定,自己一年多便净赚1万多元,这在过去做梦都不会想到。”

  松树坝移民新村,是海拔1700多米,过去没有人烟的荒草坝。如今,配套水、电、路和学校、圈舍、沼气等基础设施的移民新街即将完工,一批贫困群众即将走进充满阳光的日子。水东乡党委书记卢凤忠介绍:“整个新街将要搬迁的80户移民,80%是苗族同胞,是从猫寨、宝落、箱子等4个村里山一家水一家、地质灾害严重、缺乏水电路等生存条件、土地广种薄收的地方搬迁过来。移民新街的基础设施主要由发改局投资226万元完成,移民今后的生产生活靠开垦天然草坡种草养畜,沼气池由县农业局投资修建,买牛资金采取扶贫资金滚动使用和群众自筹等办法,草种和牛改点由畜牧局提供。目前,养牛从2004年初的120头发展到200多头,已开垦的1000多亩人工草地,是乡村干部带领移民们用南泥湾精神在近两年完成的。”

  去年11月中旬,记者在纳雍县边远村寨采访,尽管冬天的原野水瘦山寒,但一个个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村庄却让人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在乐治镇蚕箐片区,吉普车沿着九曲回肠般的通村公路爬上寒山,2000多亩茶树覆盖几十座山头。承包茶场的贵州省府茗有限公司经理李娟介绍:“从2001年到2005年,累计向当地茶农收购茶青70万公斤,购买资金1120万元。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了3个村2152户农民的脱贫致富。下一步,准备通过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方式,扩大茶园面积。”在曾经石漠化严重的老凹坝乡街上村大寨苗寨,一天到晚哞哞不断的牛叫声让苗胞们心里乐不可支。县扶贫办的同志介绍,大寨村民组共有苗族35户164人,2001年,人均占有粮食仅160公斤,人均纯收入只有340元,贫穷的苗胞们长期靠帮人为生。2002年,大寨村民组获得财政扶贫资金和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的支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2.14万元作贴息,有32户农户共向信用社贷款29万元。通过推行饲养育肥牛和基础母牛两结合,实行品种改良、圈舍改造、牧草种植三配套,目前,全组共种植牧草420亩,32户农户共养牛近200头,户均养牛6头,人均纯收入1300多元,29万元的信用社贷款已经全部归还,群众还拿出一部分“余钱剩米”,争取扶贫资金支持,硬化了院坝和人行道,美化了自己的家园。

  告别山穷水尽的昨天,迎来经济社会共进的今天,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明天,是纳雍县几年前开始的不懈追求。通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举措,初步实现了一批大山深处的村子告别贫困,走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新阶段。

  以工哺农:地下资源支持地面发展的战略选择

  纳雍地处高寒的乌蒙山腹地,面积2448平方公里,最高的山叫癞疙宝大山,海拔2476米;最底的地方是乌江主源的河谷地带,海拔为1050米。由于1400多米的海拔高差,山势不仅磅礴,还显得极不规则,境内深沟大壑纵横交错,地无三里平,像点样子的平坝麻窝屈指可数,于是便有了“马鬃岭”、“没天地”、“汗齐脚”、“拖歪”、“锅圈岩”这些与当地的风土地形相印证的乡村地名。于是,当你来到今天的纳雍,透过那艰难的生存环境,你仍能领会到在靠古驿道作为通道,靠马帮传递与外界的物流往来,靠刀耕火种解决温饱的往昔岁月,纳雍和威宁、赫章背负上“纳威赫,去不得”的不光彩名声,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所幸,历史总在“祸福相依,否极泰来”中轮转,贫穷和寂寞往往孕育了石破天惊的神话。当纳雍被探明处于我省“织纳煤田”的主矿床上,煤炭普查储量124亿吨,可开采量达66.5亿吨,还有大理石、铅锌、硫铁、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后,这对于纳雍来说是一份惊喜,是贫瘠中的希望。为了改变守着金山挨饿的困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纳雍县从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嗅到了“西电东送”的前兆,在交通的“瓶颈”制约一时难以解决煤炭外运的情况下,便作出了“煤从空中走”的战略选择————通过煤炭深加工,变输煤为输电,走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发展的路子。

  机遇钟爱有心人。为了让写在纸上的蓝图落地生金,纳雍县上下求索,不懈努力,在民革中央的支持和省委、省政府、毕节地委行署的关怀下,2000年4月25日,纳雍县赢得了4×300MW发电厂一期工程通过国家评审,并于2001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随后,2002年9月28日,6×300MW的纳雍发电二厂场平工程破土动工。纳雍发电厂的开工上马,吞煤吐电,它对于纳雍来说是千年等一回,改写贫穷历史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煤从空中走,牵动了运输业、种植养殖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促进上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吸引外地客商蜂拥般来纳雍淘金,促进了财政和农民收入的大幅攀升。

  然而,正如县委书记周荣所说:“煤电产业的发展,对于今天的纳雍来说,仅仅是初步实现一个西部贫困县的经济突围,为全县近80万农民的全面小康迈出关键而可喜的第一步。”纳雍县决策层在煤电热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纳雍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深度贫困,煤电产业只是使产煤乡镇的不少农民过上了春江水暖的日子,纳雍县近八十万群众的小康生活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行走在纳雍县的崇山峻岭间,透过那飘满炊烟的茅草屋,那山环水绕的村庄,那一个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那地久天长延续至今的贫困,纳雍县的领导们感受到,纳雍县的扶贫开发、全面小康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正因为如此,纳雍县决策层始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三农问题上,围绕着工业反哺农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地下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支持地面绿色产业的发展等宏观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卫生等项目上着力,带领群众挑战贫困。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以工哺农的举措,纳雍县终于撞开贫困闭塞的坚冰,告别经济社会裹足不前的过去,迎来百花争艳的发展春天。

  据统计,仅2004年,纳雍县投入“三农”的资金达6633万元,是2001年投入资金的2.17倍,2005年增加到7803万元。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纳雍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迟办公楼的建设,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扶贫开发工作。为了让农民直接或间接享受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果,纳雍县还将50%的烟叶特产税返还给烟农,让烟农加快奔小康的步伐。仅2004年,总计返还的烟税就达339万元。并投入100万元建立农业贷款风险抵押金,投入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58万元,拉动支农信贷资金3000多万元。同时,依托大项目的拉动,加快以县城为中心,工矿区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2000年,县财政举债3000多万元对县城进行了总规修编和城区干道改造,为吸引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借财借智:种豆得瓜的经济社会发展“撑杆跳”

  去年9月上中旬,在《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等南方媒体上,浓墨重彩地出现了介绍纳雍县资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项目的扶贫新闻和广告。紧接着,9月15日下午,深圳恒丰海悦国际酒店五楼会议厅一派喜气,我省纳雍县在这里举办了有全国各地300多位客商参加的“2005年贵州省纳雍县(深圳

  保安)投资环境项目推介会”,共签约项目29个,投资总额61.78亿元。其中签订投资合同18个,投资额23.38亿元;签订意向性投资项目11个,投资额38.4亿元。

  这是纳雍县在招商引资中变过去的“守株待兔”方式为主动出击,在对口扶贫单位深圳市保安区的鼎力帮助下,首次在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取得的丰硕成果。

  纳雍县通过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煤电昂起经济发展的龙头后,成了各方人士淘金的乐土。为了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良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子,纳雍县抓住“东企西进”的有利时机,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充分利用多年来的帮扶单位————深圳市保安区的“红娘”作用,在全国各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农业产业、水电、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

  在通过招商引资的市场行为拉动本县资源开发的同时,纳雍县又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建立农业发展风险基金、财政贴息向银行贷款等方式,撬动银行贷款投资于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收获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益最大化、农民对生产的投入有足够资金、拉动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三赢”效果。

  纳雍县以北上首都和南下沿海的气魄,不仅把招商引资的绣球抛向全国,把资金的整合从民间延伸到政府职能部门,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借脑工程,用优厚的待遇吸引能人志士进入纳雍。

  要引凤凰来,先栽梧桐树,纳雍县在人才兴县战略上不遗余力。县里成立了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设立每年50万元的人才奖励基金,用于培养、盘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地各方人士,奖励和资助人才进行科研活动。在盘活本地人才方面,既为能干事业的人才创造条件,让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又采取送出去和就地培训的办法,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仅2002年,便与成都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和短期培训,把200余名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送出去深造,缓解县里对煤炭、地质、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县里组织畜牧、蔬菜、茶叶等方面的人才培训人数达1万多人次,带动全县农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目前,全县有各种专业协会33个,涉及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引进外地人才方面,一是作出“到纳雍县工作的优秀人才,其家属可调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和

  “引进人才在待遇上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承诺,通过公开招考等措施,选拔优秀人才到纳雍县安家落户。从2002年至今,全县共引进来自全国18个省的240多名教育、卫生、煤炭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二是通过登门求贤的方式,每年邀请10多名专家、学者到纳雍县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对于常驻县内的专家、学者,为其安排住房、配备专车,每年还给2万元的经济补助。

  种豆得瓜,少量的投入收获了更大的产出,优厚的政策换来了孔雀西飞。借脑借智的举措,让纳雍县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初步实现了“撑杆跳”。

  从毕节进入纳雍地界,“欢迎你进入西部有机茶之乡———纳雍”的巨幅永久牌标语赫然醒目。纳雍县一名领导介绍:“纳雍县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水土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宜茶荒山多,但有机茶的概念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教授许允文2002年为纳雍带来的,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经过3年的改造,目前茶园已经发展到2.16万亩,大小茶场36个,有机茶认证面积近5000亩,已申请注册的茶叶公司有5家,几个品牌茶叶获得国际名茶金奖,年产茶叶300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拉动上万户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纳雍县百兴、新房、中岭等乡镇,种菜产业正成为农民们攀金摘银的一项新兴产业。谈到种菜的成功经验,大家交口称赞是蔬菜专家李国瑞指点了“点土成金”术。李国瑞是安顺市蔬菜专家,被纳雍县请来指导蔬菜种植,根据纳雍的土壤、气候等方面的特点,他编著了《纳雍县主要蔬菜栽培技术》一书,还长期来纳雍县指点农民发展蔬菜产业,推动纳雍县优质无公害蔬菜发展到4000多亩,每年让农民增收上千万元。

  王景良,纳雍县老凹坝乡牛改土专家,1980年开始在乡政府蹲点搞牛改,但由于当时农民们停留在养牛为耕田的认识阶段,他搞品改不能养家糊口,只好于1988年打道回老家果比村种地。1997年,老王被当地政府请来重操旧业,2001年,乡里为他配备6万元建综合牛改点,从2001年以来,他平均每年输配杂交母牛800多头,年产杂交牛犊700多头,自己每年年收入2万元以上,几年来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而且在纳雍县目前拥有的60多名牛改员中,就有56名是他的学生。王景良也因此连年获得县里的奖励,并被选为县人大常委。

  纳雍,在可持续发展路上起跑

  据统计,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纳雍县投入农村的各类资金达3.27亿余元,其中整合到317个贫困村的资金达2.47亿余元,占75.99%。2002年至2004年,全县在5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累计整合捆绑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280万元,占投入贫困村资金总量的29.41%,平均每个实施整体推进的村投入资金174.8万元。2005年,纳雍县又在3个一类贫困乡中的48个一类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新阶段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实施,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纳雍县的人均纯收入从1308元提高到1815元,贫困人口从11.59万人下降到8.79万人,低收入人口从19.74万人下降到13.16万人。

  “纳雍由于历史原因和生存环境恶劣造成的深度贫困,使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纳雍县按照‘定好位子,建强班子,选好路子,整合票子,抓出样子’的扶贫开发思路,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三大扶贫开发主题,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按照参与式扶贫的方针,实行综合规划,整体推进。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输血滋补身体,以产业化的路子营造造血功能,拉动农民脱贫,实行优化定向,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问题,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关,初步收到可喜的成效。”纳雍县县委书记周荣和县长宫晓农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农民增收,为纳雍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基础,还调动了农民们靠自身的努力建设家乡的激情,引发了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带头改变家乡现状的精神动力。

  在边远的新房乡长沟村,由于蔬菜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80多名外出打工青壮年纷纷返回家乡种菜。127户种菜农民有了厚实的家底后,产生了把2公里多的通村公路拓宽为可以行驶大汽车的公路的想法。10月初,县长宫晓农和扶贫办主任高翔来到该村,宫晓农对菜农们说:“按照县里的规定,所需要的5万元炸药费县里可以解决,修路可以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但占用农民19亩土地的补偿还得想办法。”长沟村蔬菜协会会长李姿元拍胸脯:“我们127户菜农已经商量好了,所需的4万多元占地补偿由我们出。”目前,该村修路工地上热火朝天,村民们要在春节期间让大汽车能够开到家门口。

  进入水东乡松树坝移民新村采访的路上,乡党委书记卢凤忠告诉记者:“别看这条才通车两年多的乡村公路等级差,它是这个片区4个村的群众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义务投工投劳修出来的。公路全长23公里,仅得上级资助的20多万元用于炸材和桥涵的开资。县委书记周荣实地了解农民们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后,表示要继续加大对水东乡的支持。”

  在阳长镇跳花坡村,当村民们得知县里补助10万元炸材资金解决11公里长的通村公路问题时,饱尝人背马驮之苦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早出晚归,中午在工地上打柴烧洋芋充饥,仅用20多天时间,便修通了质量过硬的公路。

  在维新镇红星村,村支书断昌权带领村民搞水电路基础设施,发展村办企业和种植养殖业,让村民告别住茅草房的贫穷日子,在竹树环合的良好生态环境中过上了文明富裕的日子。村民们自编民谣来描述现在的美好生活:“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煤和柴,户户卫生厕,全靠整村推进给带来。”

  在纳雍县广大农村采访,尽管感觉纳雍县的贫困面不小,扶贫攻坚的道路还有一个过程,但放眼通过退耕还林种草养畜、通过开发荒山种茶种药材,通过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的一片片绿色原野,透过一个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村庄,透过群众自力更生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让人感觉到,昔日山穷水尽、人民贫困、外人谈纳色变的纳雍县,随着一个个贫困堡垒的被攻克,正在奔向民富年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明天。

  纳雍县长宫晓农下乡了解移民生产生活情况。张绍波摄

  纳雍县委书记周荣到百兴镇蔬菜基地参观。 杨丽霞摄

  纳雍发电厂全貌

  纳雍县有机茶生产基地一景。作者:刘莹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