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技卫士的“蘑菇情结” ——记彭阳县科技特派员蔺建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09:02 宁夏日报

  初冬时节,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的菇棚里依然生机勃勃。村民虎小芹看着自家棚里两排菌棒两边长出来酷似保龄球的杏鲍菇,不禁喜笑颜开,她说:“这是第二棚了,第一棚已经卖掉了,3分地产了700多公斤杏鲍菇,卖了5000多元。”像虎小芹这样的菇棚,光长城村就有30栋,在全县菌棚数量已达1000多栋,可年产鲜菇1350吨,实现产值600多万元。

  说起彭阳的菌草产业,就不得不提起科技特派员蔺建斌。

  菌草栽培技术是1997年乘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东风从福建引入彭阳的。闽宁两省区科技人员先后成功引进了平菇、香菇、猴头菇、鸡腿菇、金针菇、双孢菇等10多个食用菌品种,短短几年,菌草成为一个让农民增收的产业,科技特派员蔺建斌是这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菌草是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前期技术支撑主要依靠福建的科技人员,我们必须实现技术本土化,不然福建的技术人员一走,产业又会倒下去。”蔺建斌对这项新型产业备加珍惜。

  2003年,在菌草产业中已积累了大量经验的蔺建斌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当年,他带领5名科技人员,深入古城、新集菌草生产基地,与菇农结成利益共同体,走上了开发特色产业的科技创业之路。在蔺建斌带领下,农户自筹资金130.9万元,建造菇棚1309栋,转化农作物秸秆261.5万公斤,牛粪196万公斤,产鲜菇1213吨,实现销售收入557万元,棚均4100元以上,户均6936元,项目所在村组人均增收300元。去年,彭阳县全县菇棚总数达到1639栋,涉及8个行政村1700多个农户,沿新集和古城、彭青公路两侧的菌草产业带初具规模,当年产鲜菇1123吨,实现产值570万元,户均收入240元以上。

  “我与蘑菇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蘑菇情有独钟。”蘑菇情结让蔺建斌不惜一切去攻克一个个难题。2004年,菌草生产中高温死菇、病虫害多、单产低等各种问题不断出现,菇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蔺建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四处查阅资料无果后,2005年1月,蔺建斌带着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与6名本地技术人员一道先后赴四川、福建、上海、河北等食用菌生产基地“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学习,蔺建斌深受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洗礼,当地菌草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也成了“小菜一碟”迎刃而解。

  蔺建斌对多年经验和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修改制定了《彭阳县双孢菇标准化种植方案》,编印了《菌草生产手册》。如今,彭阳县菌草生产季节由原来的5月1日开始堆料调整到3月20日,出菇时间由原来的7月25日提前到6月25日;草、粪的配合比例由原来的4∶3调整为1∶1;菇棚面积由原来的120平方米左右调整为300平方米以上。同时,麦草表层脱蜡等技术成果的突破和应用,初步形成了适宜彭阳县及六盘山地区菌草生产的技术路线,为菌草技术本地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永远不走的技术骨干和“土专家”。在2005年的菌草产业开发中,双孢菇上市日期比2004年同期提前了1个月,产量也由原来的每平方米3公斤左右提高到了每平方米9公斤以上。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实习生 高金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