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路看天不低头——我所认识的李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09:32 南方日报

  人物纪实

  文/郝敬堂

  李琦属于大器晚成的那一类。15岁那年,他懵懵懂懂地走进“陕西人艺”,成为这个文艺团体最年轻的小演员。36岁那年,李琦抛家舍口,独闯京城。为了谋生,学过马术,

演过杂技,流过血,流过泪,他一直坚挺地走过生活的坎坷,最终走进那块属于自己的理想高地,一举捧走了那个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最耀眼的奖杯——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琦给人的印象是一条汉子,一条不折不扣的西北汉子,他有西北汉子的外表:高大魁梧结实得像秦岭一样的身躯,一张被西北风吹得又红又紫的脸膛,嘴巴上留着一把老成持重的长须,从头到脚,活脱脱一个西北高原的黄土捏造的生灵,身上的每一个生命的符号里都有西北汉子的特征和印记。他有西北汉子的内涵:侠气、豪气、义气;朴实、诚实、老实,不媚、不屈、不舍,自爱、自重、自强,集西北汉子的美德于一身。

  学木匠,学裁缝,学理发

  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演员

  那天,他受母亲之命上街买酱油,路过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见门口贴着一张招生布告,进去试试吧,他提着酱油瓶闯了进去。朗诵一首诗、唱了一首歌后,他顺利地通过初试并取得复试资格。

  复试题目是以“一封信”为题即兴演一段小品。李琦壮着胆子走进考场,从主考官手里接过道具,面对那审视的目光,作了一个长长的深呼吸,自我调整了一下紧张的心态,立即来了灵感,他想到小学时学过的“鸡毛信”那篇课文,便用自己编造的形体语言讲述了那个“鸡毛信”的故事。当他演出结束把那个用作道具的信封交给主考官时,却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喜剧效果。“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啊?”主考官问。“鸡毛信。”“谁让你送来的?”“是我们队长让我送来的。”“你们队长是谁?”“高传宝。”哗!全场一片笑声。李琦在笑声中退出考场。“李琦,你认识那个主考官吗?”“不认识。”“你知道他是谁吗?”“不知道。”“他就是演高传宝的演员朱龙广。你这一枪打了个十环,祝贺你!”果然,李琦以机智幽默的即兴表演深得主考官的赏识,他顺利通过复试,出乎意料地跨入陕西“人艺”的大门,15岁的他成了“人艺”最年轻的演员。

  李琦进“人艺”的那年,正赶上批判“文艺黑线回潮”,团里不但没戏可演,就连通常所说的舞台技术用语也要重新过滤,“交流适应”不能说,“规定情景”不能说,这些都是前苏联大艺术家斯坦尼体系,老师们不敢教,学员们无法学,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一混就是3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舞台迎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百花盛开春满园”的繁荣景象。演员们恢复了正业,舞台上有了新戏。在《千山万水》、《霓虹灯下的哨兵》、《女贼》、《姑娘跟我走》等话剧中,李琦虽然演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可那时他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演员,什么叫演戏,什么叫艺术。

  正当李琦刚刚入道醉心于当好一名演员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而来,经济建设的转轨,人们思想的转变,使刚刚繁荣了两年的戏剧舞台再次跌入低谷。该演戏的时候没戏演,该学的没有学到手,不该学的本领倒学了一身,做饭烧菜他有绝活,迎亲送葬他有请必到,会木工、瓦工,做家具,包沙发,修门窗,他乐于助人,久而久之落下了一个好人缘。

  演男主角,唱男高音,打架子鼓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

  改革像一匹骏马在奔腾,拉动着文艺这盘老磨跟着时代的节拍在旋转。陕西人艺改革出台的第一个方案是志同道合者自愿组阁排戏,自负盈亏。李琦人缘好,各剧组争着抢着要,并安排他在话剧《女人的一生》中担任男主角。李琦一炮打响,那出戏第一次代表陕西人艺走出潼关,走进北京,上上下下赢得一致好评。

  1985年,人艺换了新领导。新领导上任后抓的第一出戏是《情祭》,从总政话剧团请来一位导演,导演慧眼识珠,给李琦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发现李琦多才多艺,架子鼓打得棒,歌唱得也不错,在演职员名单上曾3次出现李琦的名字:男主角——李琦,司鼓——李琦,男高音——李琦。这出戏,李琦的确出够了风头,公演后,有人给他开玩笑说:“李琦,你还会干啥?会不会生孩子?”李琦一笑置之。

  士为知己者死,从此,李琦心无旁骛,安岗敬业。那年,陕西人艺一鼓作气推出3台大型话剧晋京演出,李琦在古装戏《白居易在长安》中演配角,出人意料的是,主角黯然失色,演配角的李琦却捧回了令人炫目的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琦成名了,成名后的李琦却多了几分忧虑和烦恼。周围那么多亲善的目光突然间变得尖刻起来,周围那么多朋友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他知道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过错,人干嘛要为“名”所累?远远地离开这个“名利场”,外面也许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芳草地。于是,他断然决然地离开了那块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是年他36岁。他把自己的未来贴上一张邮票交付给人生那条没有航标的河流。

  演马戏,住地下室,啃方便面

  闯京城的日子经受磨难

  京城,一个五光十色的大世界,那么多的高楼,那么多的汽车,那么多的宾馆和饭店,哪里是自己的归宿?来北京的第一个夜晚,全家人是挤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地下室里度过的,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晚餐是每人一碗方便面。

  要想立足北京,最重要的是尽快找一份能挣钱的工作。他说不清“求爷爷、告奶奶”跑了多少趟,总算是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月坛体育馆“晚宴剧”中当演员。

  所谓“晚宴剧”,实则是马戏团。看了一场“晚宴剧”的演出,李琦才知道这碗饭不好吃,演马戏要的是真功夫,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这是勇敢者的事业,也是冒险性的职业。迫于生计,李琦居然和老板签了“生死约”。那的确是“生死场”上的搏击,现在回想起来也让人不寒而栗。

  那次团里刚来了一匹黑马,李琦不识其脾性,对其进行“放野”训练。李琦扬鞭跃马,春风得意。黑骏马一阵撒野的狂奔之后,突然出乎意料地来了个“急刹车”,李琦一个空中前扑,被强大的惯性抛出足有20米,用身体画了一个黑色的抛物线,重重地摔在地上。那一跤摔得好惨,右臂撕脱性骨折,眼膜破裂,轻微脑震荡。胳膊断了,打上弹力绷带继续练,这是竞争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马上对刀是最具感官刺激的场面,那是真枪真刀的较量,一把钢刀演出三场就被砍成锯齿形,流血事件时常发生,身上被砍破了,扎上绷带继续上台演出。李琦在马戏团干了两年,那两年真是摔打出来的,直到今天他才明白,那时挣的才是真正的“血汗钱”。后来“晚宴剧”的老板破产关门,至今还欠李琦两万元“血汗钱”没还。李琦说,想起那段经历和那个无情无义的老板,我恨得咬牙切齿。那时我最需要钱,所做的一切和冒险的代价也是为了钱。黑心的老板每月只给300元基本生活费,无力养活老婆孩子,只得把他们送回老家。

  在艰难度日期间,李琦认识了一些朋友,其中之一就是他的“黄金搭档”陈佩斯。李琦说,“佩斯这仁兄爱才如命,爱戏如命,我能有今天和他的帮助和提携是分不开的。”李琦进了佩斯的大道影业公司,起初,和佩斯一起演小品,北京有线一台“天乐时光”栏目几乎成了他们独家经营的园地,每周25分钟节目,作品一个接着一个推出。那一年,他们接连演了30多个小品,在带给人们笑声的同时,他也渐渐地被人们所熟悉。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函来了,北京电视台的邀请函来了,来者不拒,李琦抓住每一个机缘,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他想,如果真的是一块玉石,就要把自己打磨得光彩照人,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风采。

  在京城风风火火、磕磕碰碰地闯荡了3载,李琦慢慢地悟出了生存之道:如果说中国的文艺界有10条凳子,别人坐满了,你就要站着,因为你是第11个,前面有人走了,才轮到你坐下。一开始你站着不说话,别人会认为你傻,后来,别人问话,你说了,别人认为你不傻,再后来,让你做事,你做得很好,人家会对你刮目相看。

  李琦说,他一生有两个最大的爱好,一个是演戏,一个是做饭。下了班就回家,回家就钻厨房。每当看到夫人和儿子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并露出满意的神色时,他就有一种满足感。

  也说不清是一种巧合还是导演慧眼识珠,迄今为止,李琦已在3部电视剧中演过厨子,《甲方乙方》、《有话好好说》和《中国餐馆》。李琦说,三个导演都选我当厨子,首先是他们知人善任,再说了,他们看我像个厨子。遗憾的是,在前面两部戏里导演没让我露真功夫,在《中国餐馆》那出戏里让我试了一下身手。

  为官兵演出150场

  我再写入党申请书

  1998年6月1日,是李琦被批准入伍的日子。在社会上漂泊数年,突然找到一个“家”,李琦感到幸福和温暖。当兵了,就要当一名好兵。他总是这样暗暗叮嘱自己。

  刚当兵不久,团里来了演出任务,赶排一台抗洪赈灾义演节目,时间紧,任务重,李琦的搭档从来没上过舞台,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合作伙伴。起初,他心理负担很重,最担心的是通不过领导的审查。节目顺利通过领导审查后,李琦还是感到心里不踏实,提出换节目,领导没有采纳李琦的意见,把他“逼”上舞台。结果,那场演出大获成功,这是李琦始料不及的。后来,在团里的讲评会上,李琦受到领导表扬。“李琦算是个‘腕儿’,可他不讲条件认真排练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他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意识值得大家学习!”

  有了家,就要为这个家作点贡献。李琦一直这样想。当兵一年了,他为部队官兵创作演出了两个小品,一个是《特殊哨位》,一个是《长江长江我是黄河》。他说,他还是个新兵,对部队生活还不熟悉,下一步他要深入部队生活,创作演出更多部队官兵喜爱的作品。他愿意走遍部队的每一座军营,把欢乐和笑声带给他所喜爱的官兵。

  不久前,政治处主任找李琦谈话,问他为什么不写入党申请书,李琦回答说,“我还是个新兵,还不具备资格,我要为官兵演出150场,到自认为有资格的那一天一定写。”

  懵懵懂懂地走过少年,糊里糊涂地走过青年,碰碰撞撞地走进不惑之年。李琦的这段人生的经历里写满了青春的迷惘,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本文照片为本报资料

  图:

  西北汉子李琦。

  李琦在反映农村生活的《证书》一剧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