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技兴新是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成功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13:22 乌鲁木齐晚报

  ( 新疆日报)

  为了适应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区在贯彻中央“依靠、面向”方针的基础上,于1991年提出科技兴新战略,即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优势资源转换,振兴新疆经济。科技兴新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十五年来的实施,是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成功实践,在全区逐步形成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对我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成为新疆全局工作的一个亮点。

  一、科技兴新是新疆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技兴省市、科技兴行业的潮流在全国兴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深入分析了区情,认为要实现“到2000年使全区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半”的奋斗目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消耗高、效益差,自然资源的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指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是新疆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强调“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是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效果就越明显”。新疆必须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经济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在提高经济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自治区科委组织各方面专家对“科技兴新”进行了基本思路的探讨和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实施步骤、政策措施的设计,形成了其总体设想和实施方案。1990年11月自治区党委第65次常委会听取汇报后,对科委关于科技兴新的设想和方案予以认可。第二年,“科技兴新”被正式提出———3月在第四次党代会成为共识,7月由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党委和政府作出决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发布了《科技兴新纲要》,12月,成立了由自治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科技兴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可以说,“科技兴新”的提出,经历了软科学研究先导、自治区科委推动、自治区党委决策的过程。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发布的《科技兴新纲要》,明确的科技兴新重点是“科技兴农”、“科技兴工”和“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其基本任务,一是改造产业,提高现有企业的整体素质;二是以科技促进和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四是切实组织好经济建设中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五是努力提高各族劳动者的素质。提出建立和强化资金、人才、政策法规、综合管理“四大保障体系”的措施。在实施中要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在深化改革中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好“面向”和“依靠”两个方面的问题;二是优先发展面向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建立重点产业与相关科技领域的双重优势,并带动其他领域的科技、经济发展;三是在产业发展和技术改造中实行以先进的常规技术为主的复合技术发展路线,推动经济技术结构及其产出能力上升到新的水平;四是在全方位开放中实行“内联外引”,扩大科技、经济上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科技兴新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提出组织实施的总要求是:“加强领导,各方协同;统筹规划,分工实施;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政策导向,项目起步;分类调控,考核验收。”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区迈开了科技兴新的步伐。

  二、科技兴新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区域发展

  科技兴新实施十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一大批科技成果被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体现。

  1、在科技兴地县中推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科技兴地县是科技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创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考核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

  各地县从1991年相继确立了科技兴地州、科技兴县市区战略。目前全区96个县市区都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六年来,对考核优秀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党政一把手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奖励。2004年起,又选择六个地州进行地州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试点。

  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创先”活动,已成为我区推动科技兴地县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党政一把手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抓第一生产力。1996年起,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创建“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活动,使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从最初的5个县市、3个城区发展到目前的53个县市区。从1997年起,我区组织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参加全国科技工作“创先”活动,有25个县市和5个城区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25个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2000年比1991年GDP增长3.7倍(全区增长3.3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4倍(全区增长1.3倍)。

  2001年,科技部开展了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和创先活动,为促进县市区科技进步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截止到目前,新疆在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中获得通过的市县区达到42个,获得先进称号的市县区达到16个,昌吉市、石河子市、库尔勒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据对2001—2002年度获得全国先进称号的14个县市区进行统计,这些县市区2004年的GDP平均数、财政收入平均数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区所有县市区的平均水平高出404%、629%、142%、36%。“创先”也带动了后进,推动了各县市区的发展,2004年各县市区的GDP总额、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参加全国考核前的1998年增长96%、145%、40%、50%。

  新疆还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通过与先进市县区联络网”会议和“县市区科技局长协作交流”年会开展交流,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

  2、在科技兴行业中促进优势资源转换。

  科技兴新的实施以科技兴农、科技兴工、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产业的科技进步。

  科技兴农,通过组织科技攻关、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实施了绿色食品工程、良种工程、节水工程、新型农机推广计划,培育了一批规模化、基地化的特色产业,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使新疆农业开始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1991年以来,新疆每年平均推广重大农业适用技术20多项,覆盖面积均达60%以上。到2004年底,农作物良种推广2850万亩,覆盖率超过90%,全疆滴灌面积达到29.72万公顷。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为实现农业连年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依靠在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灌溉和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棉花连续多年保持单产、总产、品级和调出量等“全国第一”,加工番茄及制品已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1%。林果业依靠科技支撑发展到1004万亩的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来源。科技进步促进了新疆畜牧业的现代化,绵羊和牛的良种率分别达到63%和54%,通过冷配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推广,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区的牛羊得到大规模的改良,现代养牛业在全疆兴起,到2004年底全区细毛羊及其改良羊已达1256万只,“萨帕乐”牌细羊毛已成为全国羊毛市场上的名牌。

  科技兴工以重点产业的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主要方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围绕增加品种、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开展了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为重点工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优势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证。依托我区油气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和开发大乙烯、大芳烃、大甲醇、大化肥四大产业的先进技术,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和设备,支撑了国家在新疆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在油田化学品、石油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输变电设备、棉纺、电子铝箔、新能源等行业,培育了“特变电工”、“中国天彩”、“众和铝业”、“金风科技”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疆的油气勘查有一系列新的发现,至2004年,全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1.0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06万亿立方米,新增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2004年全区原油产量2253.02万吨,天然气产量57.48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及西气东输的主要资源地。新疆地质矿产科技攻关,发现和圈定了41条重要成矿区带,优选189处找矿靶区,提供68处中型以上规模的普查评价基地,为企业的勘查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对新疆大规模地质勘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到2004年,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2%;探明储量的有117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达43种,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已形成一系列大中型矿产开发基地。

  3、实施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强化人力资源基础。

  科技兴新战略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兴新的五大任务之一。1992年,“科技兴新素质工程”作为自治区科技兴新计划的首批项目启动,由自治区科协和教委分别实施“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工程”和“农村劳动者科技培训配套工程”。1992年到1998年为“科技兴新素质工程”第一期,培训对象为广大农牧民。1999年进入第二期,由各地州市科委分别组织实施,并在工作对象、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培训对象拓展到领导干部、企事业管理人员和生产第一线的城乡劳动群众(包括农牧民生产骨干、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到2004年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约11万期,培训各类人员3369万人次,建立了各类各级科技培训基地(中心)2207个,建立科技示范乡镇(街道)218个,科技示范户10.4万户。科技兴新素质工程的实施,使县乡村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有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为城镇在岗职工、待业青年再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技能;强化了各族农牧民科学意识,使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较快推广。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已成为新疆“保稳定、促发展”的基础工程。

  通过实施“西部之光”计划、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计划、党政领导出国培训计划、优秀专家和各级拔尖人才选拔计划、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科技副职选派、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等,加大了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力度。我区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新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区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的战略,走适合新疆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疆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科技兴新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抓住“四个重点”(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施“四大工程”(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突出“七个强化”(强化对科技兴新的领导、强化对科技兴新的资金投入、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同区外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五个带动”(加强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兴新的工作创新;优先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率先快速发展带动全区的发展;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或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行业厅局的活动,带动区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一区多园”建设,带动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利用在西部大开发中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振兴)。

  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1、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对科技进步的领导,是实施科技兴新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确立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振兴新疆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切实发挥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行业到位,不断把科技兴新工作引向深入。

  2、努力优化科技进步的环境,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深化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加大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健全科技兴新的条件保障体系。把科技兴新宣传与培训当作要务来抓,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充分利用多种科技合作渠道,加强同区内外及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援疆干部为桥梁和纽带,发展同其他省区市的合作与交流,用大开放、大合作来推动科技兴新的强化实施。

  3、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提供源泉,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提供有力支撑,为区域发展提供系列化科技服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新”战略,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新机制,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通过科学技术普及,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技知识,提高我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技兴新强化实施夯实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