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未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农民 烙铁绘就《清明上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18:13 东方今报

  

从未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农民烙铁绘就《清明上河图》

  【核心提示】一个从未受过一天正规美术教育的农民,创造了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绘画新技法:用烙铁代替刻刀和画笔,在布上“雕”出动人的艺术世界,他的艺术手法被专家称为“华夏一绝”。

  烟头烧出的创新灵感

  信阳市淮滨县防胡镇的郑铁桥今年39岁了,脸上透着农民特有的那股憨劲儿,他只需一把烙铁和几块碎布就会给你带来一份惊喜:烙铁代替刻刀和画笔,在布上勾、刻、烙、擦……一个美丽的世界就呈现在你眼前。

  1985年,18岁的郑铁桥辍学回家,他开始了贩卖酱油的生活,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村串户地吆喝。

  一天,铁桥又来到街上的酱油铺,店老板递给了他一支烟,虽然不会抽烟,但出于礼貌,他还是接了过来。一不小心,郑铁桥把烟头弄到衣服上,衣角被烧了一个洞。

  他慌忙拍打衣服,看着被烧焦的衣服,一个奇怪的念头闪过脑海。郑铁桥所在的淮河北岸的这个小镇,有作布贴画的民俗:每到农闲时特别是春节,一些农妇把用布剪成的图画粘贴到窗户、门上修饰厅堂。郑铁桥的奶奶、母亲都是民间布贴画艺人,每当奶奶、母亲作布贴画时,他总会凑热闹。

  衣服上的洞让他突发奇想:能不能用什么东西在布上烙出画来呢?郑铁桥想起了电器维修店里最常见的烙铁,他迫不及待地找来一个电烙铁,再找来一块布,烧热烙铁头、往布上一画—— 一个清晰的线条出来了,郑铁桥笑了。

  自制烙铁 农民苦心创作布雕画

  此后,郑铁桥用烙铁在布上纵向画,很顺利,但横向画时,就不好使了。郑铁桥没有气馁,他开始自己创新作画用的电烙铁,他把铁条磨细磨尖做成针状烙铁头,在高温作用下,可以勾勒出最纤细的线条;他又把铁条砸扁,中间再打刻成齿状,就做出锯齿状的烙铁头,这样的烙铁可以刻画草地……画面的纹理有深有浅,烙铁头温度的高与低就有不同的要求,烙铁的电流强度就要有区别……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郑铁桥终于自创了10多把造型奇特的烙铁。

  最初,郑铁桥只能用烙铁临摹那些最简单的图案,他作的“画”连邻居都不爱看。为了生活,这期间,除了贩卖酱油外,他开过农用四轮车,开过乡间公交车,还办过轧板厂。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一头扎到烙铁和布头堆里潜心研究布雕画。

  后来,他开始带着自己的布雕画四处拜访名家,专家告诉他,因为他美术基础差,他的布雕画只能算是绝技,而不是绝艺,那些画,始终登不了大雅之堂,郑铁桥如梦方醒。从专家那里,他也学了不少作画技法。

  一幅画卖12万 农民终成画师

  1999年,随着见识的增长和作画技法的逐渐成熟,郑铁桥已不甘于画仕女、花草和小猫小狗之类的单幅画,开始画《清明上河图》、《八十神仙卷》等大型古典名画。画完后,只要哪里举办艺术展,他就带着自己的画去参展,慢慢地,他的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2年,湖北省博物馆看中了郑铁桥的绝技,专门请他到那里作画展销,郑铁桥以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家的身份在湖北画了两年。其间,他精心画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12万元。

  此后,郑铁桥下定决心准备作一幅25米长、1米宽的巨幅《清明上河图》布雕画,他要让这幅传世名画因他的布雕绝技散发出新的光辉。为此,他放弃了武汉优越的条件,回到淮滨老家一头扎进工作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就这样,他一干就是3年。目前,郑铁桥创作的20多米长的布雕画《清明上河图》已完成大半,他缓缓将画作展开时,画面上的人物、船、树、桥均惟妙惟肖,各类景物线条不仅勾勒得细致入微,而且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开拓布雕画先河 农民荣誉加身

  作为布雕画的创制者,郑铁桥认为,脱胎于布贴画的布雕画,既保持了传统布贴画色彩丰富、不易褪色、不易老化的优点,又使画面独具纹理,从而使布雕画丰富细腻、立体感强。另外,布雕画既能充分体现材料的古朴美,又能传递出浅浮雕的机理美,给人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

  目前,郑铁桥已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还是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曾获代表着中国民间工艺最高水平的山花奖铜奖,最让他高兴的是,2004年,他的“布雕画的制作方法及其专用烙铁”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发明专利,其艺术手法被称为“华夏一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