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泉州南音家底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0:00 东南早报

  泉州南音家底盘点

  “完成对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库,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时,大家都心里有数。”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培德这样诠释这次普查工作的意义。

  在这次众多普查项目中,只有南音由泉州市文化局直接负责,李培德亲自挂帅项目负责人。

  “全市对南音等地方戏曲一直都在做保护工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大家都很重视。”李培德说,像这样全面的普查在泉州还是第一次,对一种民间文化从历史到现状,及其艺术特点、工具、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等都有详细数据的记载。“过去的更多只是调查,也编了一些书,但性质不同,大部分是一些专家、学者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

  去年底,泉州南音的普查情况也汇总出来了:泉州共有南音社团223个。

  “可能很多普通百姓对这个数据没什么概念,但在保护者的眼中,这样准确的数据有着很大的意义。”李培德说,泉州城许多地方都能听到南音的声音,但在普查结果未出来之前,到底泉州有多少南音社团,大家都仅仅是靠猜测,有的说500多个。有人觉得应该没那么多,300多吧。

  “这次的普查回答了这个问题。”李培德介绍,在南音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个县区,指导南音普查工作,每一个南音社团,都要填写登记表格。这一份表格中,包括社团成立时间、主要骨干人物、现存的古物等等,内容非常详尽。

  “数据都很清楚,包括从事南音的人数都一目了然。”李培德介绍,这次的普查还重点调查了各个社团成立至今的骨干人物,收集了许多可贵的资料,对尚健在的南音老艺术家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李培德认为,这些数据或资料都为以后确定传承人提供了依据,而且对今后保护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南音古器物,都提供一个线索。

  李培德介绍,文化局今后还要将这次普查的结果做成专有的数据库,以供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过程中的一些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我们后人研究南音提供一些详尽的资料。”

  在这次普查过程中,老艺人和保存的古物格外令人关注。

  "裂石"荣耀280年

  文物是沉淀的历史。在这次南音普查过程中,对流传在民间的南音古物资料的收集记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深沪的御宾社,有两点闻名于南音界,首先它建社时间早,到2005年,正好是御宾社203年庆。另外一个则是保存在御宾社的古琵琶“裂石”。

  说起“裂石”,泉州南音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它是泉州最古老的南音乐器之一。280多年的历史让它成为南音界的“泰斗”。御宾社社长何秀碧介绍,这把琵琶弹奏出的声音,有开山裂石的震撼,故古人命名为“裂石”。到御宾社的弦友,大多想一睹“裂石”风采,记者一行也一样。

  抹去灰尘,细细观赏,“裂石”背面刻着它的名字“裂石”二字,字下方刻有一方印。由于年代久远,“裂石”的正面已经经过修补,除音箱外,其他的零件都有进行更换。

  “裂石”源自何处,已经无从考证,但民间流传着一个知恩图报的传说,或许能说明点问题。据苏统谋和何秀碧讲述,200多年前,有一对父女带着一把琵琶出现在深沪镇,以卖唱为生。由于南音艺人都比较清高,不以此为谋生手段,艺人为保存南音颜面,将琵琶的第二个频取下,意味自己实在落魄至此,掰断以示所唱非南音之乐。

  但这把琵琶的声音异常高圆,听之有开山裂石的感觉。当时深沪镇有一大户人家一眼看上了琵琶,他向卖唱的艺人商量,欲出高价买下琵琶。艺人说,他就只有一个女儿和一把琵琶,有这两样他才能够讨生活,不愿转让。被琵琶声音吸引的大户最终想出办法,他让卖唱父女到他府上,由他供养着,要求在闲暇时,能够听到该琵琶的演奏。

  多年过去,卖唱的女孩长大嫁人,艺人也萌生去意。为了答谢恩人,男子将琵琶送给大户,然后离去。这把琵琶就是后来的“裂石”。

  最古老的南音乐器之一“裂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