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智慧对决何来“血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0:05 红网

  1月13日,中国围棋选手罗洗河在三番棋赛中2∶1战胜了韩国棋手李昌镐,夺得三星杯冠军。这个成绩无论是对罗洗河本人,还是对中国围棋界以及广大的围棋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值得庆贺!

  笔者虽然没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但也有一种“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感觉。对于多年欠收的中国围棋来说,真的太需要一场这样的胜利了。尤其是决赛战胜的不是别人,而

是“石魔”李昌镐,意义更加非同小可。但笔者无论如何也没有产生什么“讨还血债”的感觉。诚然李昌镐整整压制了中国三代棋手;诚然中国棋手和中国足球一样陷入了“恐韩症”的怪圈;诚然曹薰铉、李昌镐“师徒”给中国棋手制造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但我依然无法用“血债要用血来还”(李方:《 三星杯——血债要用快乐来还》)来形容我的心情!

  围棋和其它体育项目不同,她不象田径或者球类需要力量,她是一种纯智力游戏。黑白世界,方寸之间,是智慧对决,更是心理较量。正因为如此,围棋比赛的输赢对人的心理影响要大于其它体育比赛。再加上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将一般的体育比赛的意义往“大处”上纲,致使平常的体育赛事被附加许多额外的东西。故当罗洗河一举击败李昌镐时,李先生第一个念头即代表中国棋院和广大棋迷抒发了“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快意”。那么李昌镐果真给中国围棋制造了血债了吗?罗洗河战胜李昌镐果真就说明中国已经讨回了血债了吗?至少我不这样认为。

  其实围棋对局既然从美妙的艺术“下凡”到讲究胜负的游戏和比赛,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体育比赛的“游戏心理”来对待。小小围棋既载不动“为国争光”的重负,更难以承受“国恨家仇”的压力!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围棋走过的道路,我们欠缺的恰恰是“淡泊沉静”的精神。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阵,世界围棋格局虽然是中日韩三足鼎立,但如果仔细观察,还是中日稍强的。尤其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应该说也曾“威震天下”过。后来,以第6届“东洋证券杯”和第八届“富士通杯”的两个世界冠军为标志,中国围棋进入马晓春时代。然而,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没等中国棋院的庆功会开完,没等骄傲的棋手们应付完各种各样的活动,韩国斜刺里杀出个天外奇才李昌镐——从此中国围棋陷入“石佛”的掌心一蹶不振,从此中国棋手陷入一个自卑自负的“怪圈”,从此对中国棋手来说,下围棋的快乐和围棋本身的魅力就被大大打了折扣。

  其实,我们许多棋手的实力与李昌镐并无多少悬殊,也有许多战而胜之的机会,但是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逢李必败”的悲剧,为什么?仍然是因为我们赋予围棋比赛太多的东西所导致的心理失常。罗洗河比赛结束后接受韩国《东亚日报》专访,在被问到之前对李昌镐的战绩是四连败,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为什么这次却完全占据了上风,并最终夺冠时,罗洗河表示,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关键在于心态比较平稳,之前一直没有赢过他,所以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而且以前每次大赛我都会紧张,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不过最近以来这种情况好转了很多……围棋高手们的技艺往往处在仲伯之间。表面上看决定胜负的是棋艺高下,其实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恰恰是心理状态的差别。中国有多少棋手具备李昌镐那样“谦虚内敛、淡泊沉静”气质的呢?当我们把李昌镐看作是实现报国理想障碍的时候;当我们把围棋领入功利和实用主义思维误区的时候,那么围棋比赛从形式到内容怎能不充满“咬牙切齿的复仇、刻骨铭心的仇恨”?罗洗河这次的“驾驭”石佛又怎能不被看成是“讨还血债”呢?

  如果非要说李昌镐给中国围棋界制造了“血债”,那么中国围棋是否真的“你怎么赢我,我就要想方设法赢回来”了呢?罗洗河是否真的就讨还了“血债”了呢?

  李昌镐至今共获得了16项世界冠军,在世界大赛中第一个实现了大满贯,在决赛中仅失手一次(首届春兰杯1比2败给曹薰铉,当然连这一次就两次了)。在当今如此激烈的胜负争夺当中,这样的战绩只能用“惊人”二字来形容,而他个人内外棋战41连胜,单项比赛19连胜的纪录也是前无古人(2005年6月10日《体坛周报》)。虽然罗洗河被认为是“天才棋手”,但是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却并不理想。罗洗河以前对李昌镐的战绩是四连败,这一次比赛后总比分仍然为2∶5,远远落后于李昌镐。这里我并无妄自菲薄之意,我也并不是悲观主义者,我更不是看不到罗洗河给我们带来的这座“三星杯”的现实意义。我只是想给那些每每赢则轻狂,输则气急败坏的国人一点提醒:只有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只有具备“老成得不能再老成,冷静得不能再冷静,精确得不能再精确”的素质和定力,才能在比赛的“胜负手”之间少一些失误,少一些心浮气躁,少一些讨还血债之类的心理负担,从而使胜利的天平不断倾向自己。围棋比赛如此,一切“比赛”如此。

  (稿源:红网)

  (作者:贾如军)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