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职业“跑站人”的自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9:05 大众网-齐鲁晚报

  日前,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来了一位西装革履的“跑站人”,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已经在全国各地跑了十多个救助站。他是大专学历,且身上带着各种证件。

  “我曾经辉煌过,在我遭遇挫折最迷茫的时候,开始了‘跑站’的生活。”

  “跑来跑去,人的尊严都丢光了,最后发现自己两手空空。”

  “政府管理漏洞造就了一批职业跑站人。”

  ……

  本报记者鲁超国实习生温丽娜

  这位西装革履的男子自

  称曾在新疆卖过汽车,开过公司,后来破产,于是便开始四处流浪。他向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求助,给他买一张去河北老家的车票。然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眼便识破了他是一个职业“跑站人”。最终,该男子坦白地承认自己是一个“跑站人”,并讲述了自己“跑站”的生活。

  最迷茫时想到了“跑站”

  记者在济南市救助管理站见到了这名职业“跑站人”喻某。喻某身材高大,一身条纹西装,外罩蓝色大衣,穿着棕色皮鞋,身挎一个非常高档的皮包。穿着打扮根本不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喻某拿出自己的一沓证件及证书,有身份证、驾驶证、职业资格证、边境通行证、四川省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右上图),并且有大专文凭,还有两张妻子和儿子的照片。

  喻某说,在新疆当兵转业后,他曾经在乌鲁木齐某商场卖汽车,也开过自己的公司。“我曾经很辉煌。”他说,但是后来因种种原因破产,于是辗转到了四川。参加培训班并拿了职业资格证书。

  记者问他为什么过起了“跑站”的生活。喻某说,2005年10月份,他在成都一家宾馆里住宿时丢了钱包,身上只剩10块钱。当时的他贫困潦倒,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正巧他看到电视上正在播一条新闻,是一位老人被救助站救助的事情,他立即受到“启发”,于是走出宾馆,在路上拦了一辆出租车,用自己价值200多元的MP3跟司机换了几条烟,一瓶酒,然后到了成都市救助站,并从救助站里得到了救助的车票。“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跑站’的生活。”

  用尊严换取生存喻某说,此后他曾经到

  过十多个救助站求助,到过湖南、河南、湖北等地,每到一处,他先是找救助站,然后住上一天两天,再让救助站买张票赶往下一站。并且,在此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些“同行”。

  他说,“跑站人”说白了就是通过政府的救助到处旅游。每到一处,他就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看看当地的风景。但是,“跑站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他说,每到一个救助站,就要说大量的好话、谎话,甚至有时候用眼泪、下跪的方式赢得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同情,他说:“想干这一行,就不允许你有尊严。”

  喻某说,每到一个城市,他都想拿起电话,给以前的老战友和老朋友打个电话,但是始终没有勇气,“没脸见他们。”喻某说,他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不错,但是他父母从来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我也不好意思跟他们要钱。”

  “那你为什么还要跑站?”记者问。

  “不知道是什么思想在作祟,跑站人大都抱有美丽的幻想,总想某一天天上掉馅饼,可是我得到的最大的一次收获就是一张44块钱的车票。”喻某说:“跑了这么久,越跑越懒惰,越不知道该用自己的手去干点什么。”他说,跑站人最后的结局都一样,感觉身心越来越疲惫,两手空空,十分空虚。

  管理不善造就一批“跑站人”

  喻某说,他认识的跑站人,年龄大的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年龄小的有七八岁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跑站人”这一“行业”?喻某说,有些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根本不负责任,拿着国家的钱养活一批好吃懒做的人。

  喻某说,他已经跑了将近20个救助站,几乎所有的救助站都对他进行了救助。“越是对我们救助的救助站,说明他们的工作态度不认真。”喻某说,有时候明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识破了一些“跑站人”的身份,但是多说一些好话,多说一些假话,仍然可以得到救助。

  喻某最后说,他之所以坦白,因为他以后不打算再跑站了。“其实每个跑站人都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但是当跑站成为了一种习惯,停下来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所以越跑会陷得越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