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岁末寒冬送温暖①]爱心接力乌桥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0:53 大华网

  □本报记者苏伟钿陈健陈静莹

  编前语:这个冬日很冷,又很暖。一件棉被、一袋大米、一条发展大计,送进了家门,送进了驻村,送来了温暖,更送来了责任和关爱。一阶段来,我市各级纷纷开展送温暖活动,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迅速传递到困难群众的心中,城乡处处暖流涌动,传诵着爱的故事。寒冬涌暖意,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展现的是和

谐社会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本报今天推出《岁末寒冬送温暖》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这一个个生动的镜头。

  每月15日,在乌桥街道老年星光活动室楼下,总可看见海霸王食品集团公司一辆载满大米的货车稳稳地停靠着,街道干部李楚云等人忙里忙外。早在这里等候的特困户,凭“粮簿”分别领取了30至50斤的大米。这样的场景李楚云再熟悉不过了,她说:“‘海霸王’已连续4年结对扶助百户特困户,每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数量发放大米给辖区内困难群众。”

  春节临近,记者走访乌桥岛,穿行崎岖不平的巷道,在一间间低矮昏暗的平房里,深深被一股股爱心接力汇聚的暖流所感动。

  在乌桥厦岭街四横巷35号低保户洪粉粧老人家中,70多岁的洪大妈一提起前不久街道、社区为她修缮住房一事,紧紧拉住前来看望她的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林伟的手,泣不成声。在旁的街道干部补充说,像洪大妈这样的低保户,每月可以凭“爱心行”结对扶助领粮簿到指定粮店领取米或油,至今街道已经发放305本粮簿,特困户基本温饱无忧。“多谢各级领导和热心人士,没有他们的相助,我们一家真不知怎么过!”家住同济三直路64号的林静吟春节未到,心里已感别样的温暖。林大妈说:“每月我都领到300多元的低保金,热心人曾先生每月也资助200元,而且凭粮簿还可以领取米和油,家里的温饱和两个患精神病孩子的药费基本可以应付。”林伟转身对焕金居委的潘主任说:“过几天,找人写幅对联,让大妈一家高高兴兴过年。”

  有人说,走进乌桥岛便可知汕头的历史,可知城市的变化。的确,这个见证汕头沧桑的老居民区如今却背上特危房多、低保人员多、残疾人多、单亲家庭多、老年人多、下岗人员多的沉重包袱,这一切都使乌桥离都市的繁华越来越远,步履蹒跚。

  乌桥的穷、乌桥的苦牵动着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心。2002年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启动“乌桥情、爱心行”慈善活动,至今3年过去了,爱心的接力棒仍在传递。开通健康直通车、党员联系贫困户、为贫困户修缮住房、资助贫困生就读等等,一项项、一件件,成了区、街道、社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动,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单位和不留姓名的热心人士,如海霸王食品集团、市金色阳光有限公司,存心善堂、市金南方电器有限公司宋先生,还有曾先生、林先生、邱先生、王女士等等,也都行走在爱心行列中。他们或结对扶贫资助,或设立固定扶助基金,常年为困难群众点燃希望之火。据了解,至今街道已收到单位和个人捐赠款物150多人次,价值90多万元,解决2600多户贫困户燃眉之急;捐资助学520名,金额达27万元。

  就在狗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街道又收到27万元爱心捐款及一批物资。街道的负责人说,一定要让困难群众过上祥和欢乐的春节,这项爱心接力他们将责无旁贷地继续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黄幼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