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从语言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0:5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早霞艳

  近几年,谢有顺差不多每年都会有新书出版,但新作《此时的事物》或许可以视为他批评路途中的一个信号。他以富有诗情的语言与当代众声喧哗的批评区别开来。马塞尔·雷蒙在《为了诗》一文中谈到:“在改变我们自身、粉碎我与非我之间的障碍这个范围内,语言的魔力是有效的。”语言的诗情给谢有顺的批评一种裹挟性的魔力,迅猛地将你带进他

高速的语言运动轨道,从第一句话开始直到最后一句才醒过来。阅读过程中你会陷入对象中,过后你会进入沉思。

  无论研究对象是文体特征明晰的小说、诗歌还是形式模糊的散文,谢有顺坚持从语言开始,坚持心灵的在场,坚持被存在之光照亮。他从作品内部最微小处进入每个作家不同的话语方式,他不放过那些让他眼前一亮的事物,哪怕一个细节、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比喻、一个词语。

  谢有顺的批评是由具体的作品中生发出来的,是个性化的语言点燃了他的批评激情。他愿意放弃自己的成见去切近对象,用心去感受,而不是急着下断语。批评家首先是个好的读者而不是判官,正如李健吾所说:“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谢有顺的批评既不是离开文本的自说自话,也不是依附文本的藤蔓,而是力图给事物带来生命。

  所以,谢有顺在《此时的事物》一书的序言里坦言:“我的文学研究,总是在‘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这两个场域里用力,以对人类存在境遇的了解,对人类生命的同情为旨归。我追求清晰而温润的表达,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到达那个已被我们疏远了的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我渴望看到一种文学,能在‘生活’中展开,同时又能深入‘人心’———尽管这两方面都做得好的作品,在当代十分罕见,但我的研究,总是尽力握住这两条线索,使得我在阐释别人的时候,不忘张扬自己的心中所想,也不忘说出我对生活和人心的真实看法。”当谢有顺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和“人心世界”这二者缝合,这也标示着他批评的转向———积极地回到我国的文学传统中寻求现代批评的资源,探求在西学东渐、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更有机融合的途径。

  确实,与许多炫耀知识、言必称西方大师的学者不同,谢有顺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中找到某种启示,比如“仁”、“本心”、“赤子之心”等,以企及一种“根本的学问”(王阳明语)———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为了重获对人本身的尊重。真理、文化及一切知识,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才具有最高的乃至全部的意义,文学写作和批评的全部目的不外乎使人更好地成为其自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