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卫中国传统节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2:14 红网-三湘都市报

  文/本报记者 朱珊实习生 李鹏 图/本报记者 翟健

  2006年1月14日,湖南某旅行社完成了一个300人旅游团的春节期间“欧洲七国游”报签手续。而在随机接受采访的10名团员中,有8人认为“在家里过年太没有意思,不如利用长假出国旅游……”

  春节将至,作为华夏儿女心目中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的味道却有越来越淡的趋势,短信拜年取代了登门贺岁,外出旅游胜过一家团圆……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而比起春节,其它那些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显得更加颓落。与此同时,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西方的一些所谓的“洋节”却得到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青睐。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传统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但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正逐渐受到年轻一代的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可悲”

  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日益受到冷落。何光岳把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归结为四点:首先是媒体的助长。一些媒体的从业人员把西方的一些东西几乎打包宣传,误导了一些中国的年轻人;其次是教育部门的失职。根据他的了解,现在很多小学课本中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知识都被删减了,“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流失,也是伦理道德丧失……”何光岳说得很激动。再就是“文革”的影响,何光岳并不忌讳谈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承认,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家店,对民众造成了一种心理阴影,很多中国的传统习俗被错误地理解成封建迷信。”最后,他认为“随着现代社会里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慢慢地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很容易接受一些西方的新鲜事物,一些年轻人以猎奇为高明,把无知当有趣……”

  “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多介绍,多教育年轻人,政府也应当有意识地引导、组织一些传统节庆活动。此外,真正的意义在于,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强化年轻人的忧患意识,宣扬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懂得不仅要珍惜现在,更要珍惜过去……”

  “突出我们的标志性纪念品”

  左汉中将这一现状理解成“文化习惯传承的一种缺失”。

  在他看来,村落状态消失了,民俗也发生了变化。都市中的人们像卡片一样塞在一个个的楼房里。而随着居住习惯的改变,家庭传统教育也慢慢地没有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像我本人小时候那样,在院子里的槐树下,躺在爷爷、奶奶的怀里数天上的星星,听老人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样的情形在现今社会是很难再找到了。”

  左汉中的观点是:“洋节不能喧宾夺主。正确的应该是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主,而西方的洋节只是为辅,不能以习代宗。中国人不能丧失人文底线,这种人文底线灌注着人文情感的习惯、习俗。再上升一层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不能丧失。”为此,他谈到了最近北京春节烟花爆竹的解禁,他认为这是政府对节日习俗的重新认同。

  谈到具体的措施,左汉中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很认真地提出了一个细节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标志性纪念品需要加强。”他分析道:“比如西方世界最大节日圣诞节,他们是依托一个圣诞老人作为载体,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精神文化产品,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春节里以“福、禄、寿”三星作为载体呢?他们的形象更符.

  “发掘内涵,创新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一拥而入,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不重视,甚至不知道,而一味地去追求时髦,认为这就是时尚,”龙海清则把问题看得更加严重,“这样下去,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很有可能会发生断裂!”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民族情感和精神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资源”,龙海清说:“比如春节、中秋等这些传统节日,人民需要亲情、需要和睦、需要团圆,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为此,他提出,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发掘自己传统节日的内涵,加强研究和宣传推广,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形式有所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他特别举例说,“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习俗,一台晚会凝聚了太多的中国文化精髓。”

  "应当提倡文化自觉"

  郑长天是我们采访的专家中唯一一位对我国传统节日正在逐渐遭遇冷落执不同意见者。他说:“就拿眼前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来说,你只要注意一下这几年春运的相关数据,看一看火车站那些拥挤的人流,体会一下人们在春运期间踏上行程的那一份归心似箭,那一份身不由己,你就能感受到在这样一个节日的时空内,众神归位、亲人团聚的那一种盛况,感受到春节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人是需要节日的,因为人有从日常获得升华的需要。当然,传统不会一成不变,它本身是不断被建构、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至于如何保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过,我想其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传统节日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民众是这种文化的主体,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该种文化的保护一定要依靠广大民众。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于保护传统而言,首先大概是学者的自觉,政府的自觉,但最终要落实到广大民众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保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