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是我们的节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2:14 红网-三湘都市报

  编者按

  我国现有的法定节日有10个,其中只有春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其他节日或来源于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与国家、政府的行政设定有关,有的则是采用国际公例,总之多是近、现代发展形成的历史产物。这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出现断裂很重要的一个表现。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

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七个传统民间节日。

  普天同庆新春至

  春节

  总括/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

  源流/春节为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习俗/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旧时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诗词/

  《守岁》(唐)董思恭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火树银花不夜天

  元宵

  总括/农历正月十五。

  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

  习俗/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诗词/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寒食东风御杨柳

  清明

  总括/阳历四月五日。

  源流/清明是惟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了祭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

  习俗/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诗词/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艾符蒲酒话升平

  端午

  总括/农历五月初五。

  源流/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诗词/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七夕

  总括/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源流/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习俗/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

  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

  总括/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源流/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习俗/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诗词/《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把酒赏菊倍思亲

  重阳

  总括/农历九月九日。

  源流/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

  习俗/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致谢:

  《中国民俗文化•节俗》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华经典文学网

  铁岭文史馆网

  左汉中民族民间艺术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