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大招牌与职业能力哪个更显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4:17 时代商报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而对在家串糖葫芦的北大毕业生武小锋来说,世有记者,然后才有了伯乐,最后才有了伯乐对自己这匹千里马的刮目相看。1月14日,被媒体曝光的“明星”小锋与9家用人单位见了面,而在此之前,已有30多家单位向小锋抛出了橄榄枝。

  自小锋的际遇披露之后,就有专家毫不留情地指出,市场经济没有“丹书铁券”,

高学历与高能力在太多时候不能画等号,人才的概念要变一变了。言下之意无非是指小锋不能凭自己的能力找到中意的工作,其是否是人才很值得商榷。然而从小锋的经历来看,以普兰店市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又顺利完成了所学专业,以北大的教育水准来看,小锋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就是小锋本人最担心的“性格内向”问题,在遇到“伯乐”们之后不也被评价为“不像想像中那么木讷,锻炼锻炼就好了吗”?

  那么,小锋就业那道迈不过去的坎儿究竟是什么呢?一位网友的话虽刻薄却不乏道理:明知自己的父母是老农民,为啥还偏要捧那个铁饭碗呢?的确,小锋的就业观念是狭窄了一些,只希望在大城市的事业单位中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愿到企业中去闯荡,但这就和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做公务员一样,是个人选择,而非自身缺陷。倒是那些与小锋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的做法令人疑惑,为什么小锋被拒绝的理由都是没有本市户口或者性格内向?在医疗单位,医学理论和技能无疑是用人的第一标准,怎么就不见有哪一家单位对小锋进行这方面的测试呢?如果小锋因为技不如人而只好在家串糖葫芦,他还会感觉到怀才不遇吗?

  以往,谈到大学生就业,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但根据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52.4%的大学生就业只能依靠家人和学校,而那些与铁饭碗颇为对口的专业,其接收毕业生过程中的“潜规则”更是需要大学生的父母来为其打通关节,扫平道路。中国社科院推出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中也指出,干部子女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选择,其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这说明,大学生就业中不只有“就业歧视”,同样有“就业特权”,小锋同学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可以依靠,所以只好靠记者给自己撑腰了。那么,和小锋有同样遭遇的毕业生们,你们该去找谁呢?

  本报评论员 郑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