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急预案显身手 天罗地网抗“云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功案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姚润丰

  编者的话:近年来,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上下联动、有效应对,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许多突发公共事件得以较好处理。本报今起开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功案例”栏目,回顾总结这些成功经验。

  “云娜”来自于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土著词语音译,中文意思是“你好”。可是在温柔名字的包裹下,48年来最强的台风“云娜”于2004年8月12日横扫浙江、福建等省。

  “云娜”从2004年8月8日晚上生成后便开始实行着凶险的“计划”:10日凌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1日凌晨加强为台风,于12日晚上8时在浙江温岭石塘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45米/秒)。11日8时至13日8时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其中浙江台州和温州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仅在浙江省就造成了181.28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场风力强、降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强台风,与历史上给浙江人民留下惨痛记忆的1956年、1994年和1997年的三次强台风相比,死亡人数大为下降。“云娜”台风造成了179人死亡,上述三次强台风的死亡人数分别为4925人、1216人和236人。

  在抗击“云娜”的这场战役中,党中央、国务院对防御台风和救灾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浙江视察灾情,了解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情况。国家防总紧急部署各项防御措施。浙江、福建两省各级党委、政府把防台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广大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奋不顾身,勇挑重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带领群众投入抗灾斗争。在应对“云娜”台风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预案编制、预测预报、组织指挥、调度决策、群众转移、灾民安置、卫生防疫、灾后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毫无疑问,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加强预警预报,把握风云变幻的主动权。预警预报是取得防台风工作主动权的重要前提。进入90年代后,沿海各地加强了台风监测、预警预报、防汛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指挥决策系统等非工程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了沿海和海岛自动气象站网、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台风预报预警系统、远程会商决策指挥系统,为科学决策和及时组织群众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防御台风和暴雨洪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气气候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有时拦是拦不住的,但防和不防却大不一样。直面重大灾害,气象预报“一字千金”。哪怕是提前半小时的准确气象预报也会避免巨大的损失,为抗灾防灾抢夺先机。抗击“云娜”的战役中,中央气象台、浙江和福建等气象台无论是对台风路径、登陆时间、登陆地点,还是风、雨强度和范围都作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各级政府依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提前防范、科学调度、全面部署,迅速启动防台风预案,落实各项措施,使台风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提高老百姓对台风“云娜”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警惕,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现身8月12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亲自向公众发布台风“云娜”紧急警报。这是中国气象局局长历史上第一次主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力抵御台风“云娜”。2003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处置经济社会紧急情况工作预案》。2004年上半年,在抓紧制定《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同时,赶在台风季节前,出台了《浙江省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应急措施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并加强了预案演练。

  2004年8月9日至10日,“云娜”台风尚处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的发展阶段。根据气象预警信息,浙江省、福建省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各地组织力量,全面检查海塘、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迅速封堵海塘旱闸等通道;对山洪和滑坡的易发地段,加强巡查预警;组织沿海船只回港避风,全面封停内河(湖)船只航行;暂停各类建筑工地施工;加固城镇广告牌等高空设施。采取强有力措施,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宣传防范知识。

  8月11日至12日,为“云娜”台风生成到登陆阶段。浙江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基层,逐村、逐户、逐个工地进行动员,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将易受台风威胁的人员及时撤离转移到安全地段。在短短2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全省各级干部党员迅速行动,腾出大批教室、旅馆和机关办公室,安置从危险地带转移出来的群众。认真做好涉险人员排查转移避险工作,在城区利用防空警报、警车警报器,在乡村利用高音喇叭、敲锣、吹哨等非常规手段发布紧急转移命令。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共紧急转移群众46.79万人,组织9900余艘出海船只回港避风,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8月12日至13日,为“云娜”台风登陆后的响应和恢复阶段。台风刚过,供电、供水、通信、交通、水利等部门迅速调集力量,组织抢修水毁设施。中央紧急安排了4600万元救灾款,省、市、县各级落实紧急救灾资金1.8亿元和折价1940万元的救灾物资。对因房屋倒塌需重建的群众,决定免收11项行政性收费,并对部分受灾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

  ———健全的应急指挥体系。防台风工作涉及面广,也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组织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因此,统一指挥、分工协调和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是做好防台风工作的关键。在应对台风过程中,浙江、福建的省、市、县都建立了以党委、政府为核心的应急决策指挥机构,有关部门共同参加,实行统一领导,果断决策,分级负责,积极应对。在决策时,尊重科学规律,发挥专家作用,组织各部门进行会商,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在遇到重大险情时,当地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动员各部门、部队、武警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的工程设施体系。1998年以来,浙江省投资50多亿元建成了近1400公里高标准海塘,从根本上提高了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能力。投资15亿元对病险水库进行了加固,并启动了“千库保安”工程,较大幅度提高了水库的防洪效能。投资120多亿元基本建成了县级以上城镇的防洪工程体系,使城市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在防御“云娜”强台风中,已建标准海塘、水库等主要工程设施经受了考验,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决堤,也没有一座水库垮坝,充分发挥了工程抗御暴潮、拦蓄洪水的巨大作用。

  ——注重依靠科技和现代通信手段。在这次的防台第一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网、“风云二号”卫星和自动气象站网组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全方位地日夜“盯”着台风“云娜”的动向,在准确跟踪定位、监测台风、获取台风实时信息方面提供了保证,使它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台风数值模式系统也对台风“云娜”的路径和风雨强度等作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由于准确预报了台风“云娜”,中国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2004年度世界台风减灾奖。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6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