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引资让“太平洋”更深广(财经访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曲哲涵

  冬日的阳光透过上海浦东中银大厦的玻璃窗,铺洒在王国良身上。就在几个小时前,这位太平洋保险集团、太平洋寿险董事长代表太保集团与全球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双方以对等方式向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资66亿元人民币。凯雷携其战略投资伙伴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将在注资后拥有太保寿险24.975%的股份,全部

资金将在一周内悉数到账。王国良对记者开玩笑说,此次交易有如“嫁女”,对这段“姻缘”,他有回味,更有期许。

  天作之合:财务战略双引资

  凯雷与太保集团携手,共同注资太保寿险,王国良称为“天作之合”。

  凯雷被誉为“2005年最活跃的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这家管理着350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性私人股权公司,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的风险投资、房地产和杠杆融资业务方面,都出手不凡。据悉,自1987年成立以来,凯雷集团已在全球125亿美元的策略性投资中获得了巨额利润,给投资者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5%。凯雷的战略投资伙伴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的根基也颇为深厚。截至2005年9月30日,该集团及其子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超过5220亿美元,服务于全球个人和机构客户,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

  33亿元的投资不是小数目。凯雷看中了太保什么?王国良笑说,对方“慧眼识珠”,太保寿险位居国内寿险业第三,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始终走在前列,并且具备基本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一家已经在中国金融领域有很深的根基,并具备良好增长基础的公司,若再获得外资和外脑支持,未来发展不可小觑。

  “我们的‘联姻’是令很多人羡慕的。”王国良说,“其他金融机构引进外资的模式,通常是引进财务投资者,或者是仅仅只引入战略投资者,而我们这个项目是财务投资加战略投资相结合,在国内首开先河。我相信,今后会有很多中国公司效仿太保与凯雷的合作模式。”

  新能量改造太保寿险

  外资参股经营,究竟会给太保寿险带来哪些新变化?

  从眼前看,引资非常“解渴”。太平洋寿险目前存在90亿元的资本金缺口,偿付能力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前些年高利率保单留下的利差损,对此外方也表示理解,中外共同注资的66亿元,将全部用于填补偿付能力的亏空。剩下的部分压力就小得多,我们将以发行次级债的形式解决。”王国良说。

  从长远看,注资行动将深刻影响太保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使太保确立新的战略方向!”王国良说,“我们要尽快吸纳合作伙伴的优势,将凯雷的投资技术、保德信的经营管理技术和中方实际情况结合,推进太保寿险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其战略思维、经营理念、产品开发、风险管控等方面尽快地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以更强的优势参与竞争,以保障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服务社会。”

  据了解,凯雷对太保寿险各个部门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方案,声称将通过市场引进一些管理人才,分布在太保寿险主要部门的主管岗位。在管理团队的任命上,凯雷计划提名管理委员会主席、投资总监、总精算师,以及其他主要部门的管理人员。对此,王国良微笑着表示认同:“有多大胸怀,才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只有引进一流的管理团队,才能以国际最高标准打造企业。引资不只是意味着1/4股权换了东家,而是对太保寿险进行一次彻底改造!”

  如按凯雷此前35%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来计算,3年后,33亿元资金将增值到79亿元。凯雷曾用这样的话鼓励太平洋寿险士气:“我们未来上市股价的市场盈利率一定会高于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作为对凯雷的呼应,王国良首次对媒体公布了太保上市时间表,“作为现代企业,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上市这条重要的资本运作道路。我们双方都想尽快上市,估计应该是在两年左右,不管是A股、H股,还是‘A+H’股,总是有个市场可供我们选择。”

  “凯雷前后用了3年时间与太保接触、洽谈直至‘联姻’,一次性注资33亿元人民币,成就了迄今为止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最大一笔私人股权投资,这表明外资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太平洋保险敞开怀抱,与外方展开财务战略双合作,也表明国内企业已不仅限于寻求资金,而是需要获得国际经验以及专业技术的支持,真正脱胎换骨,实现转型。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出些成绩来,为国内的保险同行、国企兄弟提供有益经验。”王国良说。

  “‘平日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而引资,将使‘太平洋’更加深广!”王国良对此十分笃定。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6日第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