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股市骤现赚钱效应(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8:54 每日新报

  

股市骤现赚钱效应(附图)

  最近几天看到股市转暖,股民老张又开始按时按点地往证券营业部跑了。“从 2004年下半年开始,股市行情萧条,去年 6月份的时候还跌破了千点,人气也降到了冰点,总去营业部就没啥意思了。”老张感慨道。可从去年年底以来,股市似乎又重新让人找到了牛市的感觉,如“突破年线”、“逼空行情”此类的字样再次见诸报端,让老张也心动起来。

  股市重新凝聚人气

  事实上,股市人气正在重新凝聚不仅仅从营业部再度出现人头攒动的场面可以窥见一斑,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更可以将股市的人流出入一览无余。

  统计显示, 2005年 1月 4日至 1月 12日的短短 7个交易日内,沪深两市的新增开户数已经达到了 40043户。尤其是 2006年开市以来的第二个交易周,每日的证券新增开户数始终在高位徘徊, 1月 9日为 6964户, 1月 10日略降至 5967户, 1月 11日再次涨至 6789户, 12日则为 6478户,这与 2005年 12月时平均保持在 3000多户的每日开户数相比增长了逾六成。截至 1月 12日的统计显示,中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突破了 7303万户。

  另外,在证券新增开户数中基金的新增开户数所占比重不容忽视。今年 1月 11日和 12日两天,新增基金账户保持在 2693户和 2650户的高位,已占据了当天证券市场新增开户总数的 40%以上。

  新年股市高唱凯歌

  2005年 12月的股市似乎已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开始了不温不火的攀升。从 1080点附近起步,向上穿越了位于 1158点附近的年线,并在 2006年元旦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成功站稳在年线之上。

  今年股市从 1月 4日开锣,便急匆匆地拉出 5根阳线,迎来了“开门红”。虽然之后遇到了阻力,但上攻的势头却依然不减。截至上周五收盘,上证指数最高已经触及到 1231.22点,股市在 2006年短短的 8个交易日中涨幅已经超过 6%,沪指还创下了近 9个月以来的新高。而在周 K线方面,连续 6连阳的情况也是证券市场从 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与此同时,股市成交量也始终处于放大状态,仅沪市的每日成交金额便一直保持在 120亿元以上,最大单日成交金额出现在 1月 6日,高达 175亿元。

  股改带来市场生机在股市整体上涨期间,股改概念股、地产股、银行股、有色金属股、通讯电子股等众多热点板块都曾成为推动市场走强的发动机,但其中尤以股权分置改革作为市场所围绕的核心主题。目前,市场参与各方达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共识:股改从根本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及其投资价值,是大盘上涨的原动力。

  去年底,中兴通讯在股改复牌当天即填满权,涨幅高达 27.44%。今年第一个交易日,公布了股改方案复牌首日的招商银行开盘即告涨停。此后,陆家嘴股改复牌当天涨幅达 35.22%,创下了股改复牌首日的涨幅最高记录。接下来 G深振业、 G电子纷纷上演大幅填权好戏,将“寻宝游戏”推向高潮。

  有数据表明, 2005年的股改吸引 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们纷纷增持 A股,其持有的 A股市值已由去年初的 69.7亿元增至去年底的 180亿元,幅度达到 158.2%,充分说明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获得了海外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房市、股市坐上跷跷板?

  就在股市回暖的同时,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消息接踵而至,这引发了人们对于资金回流股市的预期。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股市和房市此消彼长的关联性是比较强的。因为房地产是一种流动性差但保值性较强的投资载体,而股市相反,流动性好但保值性较差。这种功能鲜明的投资特性,使二者在吸引资金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跷跷板”效应。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希望其他行业衰落分流资金进入股市,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即使在同一市场也有类似情况,三年前修改新股发行方法,将原来的新股申购改为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当时市场期望此举能有 3000亿元资金涌向二级市场。结果是方法改了,但是资金并没有进入二级市场,反而逃走了。因此单凭驱赶资金不行,股市的问题还需要自身的力量予以解决。

  专家给市场提个醒

  牛劲十足的新年股市已经突破了去年 9月的最高点 1223点,令投资者寄予了厚望,不过有专家提醒,未来行情的发展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武汉新兰德分析师余凯认为,本轮行情一直是围绕股改进行的,由于前期有多家上市公司未能通过股改,客观上要求市场的活跃来配合接下来的股改进程,但由于近期股改的上市公司纷纷高票通过,市场配合的要求大不如前。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本周四开始, 2005年年报披露将拉开大幕,由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去年业绩的预期普遍不高,也会对市场起到制约作用,而再融资和“新老划断”后 IPO的可能对市场的压力更是不可小视。

  本版撰文新报记者郑冠楠本版摄影新报记者王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