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星尘”落地 美国飞船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0:06 南方都市报

  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于北京时间15日18时许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非常完美的着陆”

  太平洋时间15日凌晨2时20分(北京时间15日18时20分),在犹他州现场刚刚确认返回

舱安全着陆的“星尘”项目设计者邹哲博士在电话中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着陆,完全按照计划进行。”他说,在现场的项目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欢呼雀跃。

  搜索人员在找到返回舱后,将会首先将其运往美国军方的达格韦武器试验场进行初步处理。返回舱中的彗星尘埃样本等最终将被送往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供科学家研究。

  “星尘”号飞船于1999年2月发射升空。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采集器成功捕获到彗星物质粒子。

  揭示太阳系起源

  彗星探测一直是科学家研究了解太阳系、行星和生命起源的重要途径。

  首先,彗星是由太阳系诞生后的残余物质构成,温度保持在零下200多摄氏度左右,这使彗星的物质成分能保持太阳系早期的原貌。

  第二,彗星的最主要成分是冰雪,也就是固态的水。地球刚诞生时还非常炽热,不可能有固态或液态的水存在,而在地球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可能有第一批彗星落到地球上,带来了最初的水,启动一个“链式反应”使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多。

  第三,彗星的彗核比较“黑”,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含有不少碳成分,而碳又是地球有机物和生命出现的必要元素。

  由于技术限制,科学家直到近年来才开始拿到彗星成分的“一手资料”。而“星尘”项目是人类第一次用航天器对彗星进行取样研究。美国宇航局曾将该项目形容为“将彗星带回地球”。

  新华

  “星尘”志愿者

  大家一起找尘埃

  想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吗?想成为首个星际尘埃颗粒的发现者吗?美国“星尘”项目正在全球征集志愿者,普通人在自家电脑上就可以分析筛选由“星尘”号飞船返回舱带回的星际尘埃。

  根据推算,“星尘”号的星际尘埃采集器上应该有大约45个星际尘埃颗粒。与采集到的成千上万个彗星物质粒子相比,在约0.1平方米大的采集器上找到这45个星际尘埃颗粒的踪迹,好比在足球场上寻找45只蚂蚁,必须搜寻160万个小区域,然后才能分析它们的化学和放射特性。仅依靠该项目研究人员至少需要20年才能完成这一工作,因此志愿者的作用在“星尘”项目中显得十分重要。

  为此,有关方面设立了一个专门网站(http://stardustathome.ssl.berkeley.edu)。感兴趣的人登录后需要首先进行一个网上测试,通过测试的人将有资格注册成为“星尘”项目的志愿者,并接受网上培训。研究小组对志愿者的工作量没有任何要求,做多做少全由志愿者的兴趣而定。研究人员预计,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分析筛选工作只需7个月就能完成。

  新华

  “星尘”专访

  华人科学家25年梦圆

  当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飞船携带着彗星“维尔特二号”的样本即将返回地球时,一位65岁的华人科学家正期待自己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他就是邹哲博士,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星尘”项目的设计者和副首席科学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这一刻我等了25年。”

  邹哲博士出生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少年时期经历动荡,在20世纪50年代来到美国边打工边读书,接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获得学位,此后一直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宇宙工程研究。

  谈到自己提出的“星尘”计划,邹哲的话匣子就收不住:“我1981年就首次提出了这个构思,但直到1986年才被宇航局接受,这已经是我的第13次提案了。”

  他在介绍这个计划的时代背景时说,当时“哈雷”彗星回归,才使美国宇航局开始重视彗星,否则提案还可能夭折。他说,不少科学家提出了研究计划,而他的“星尘”计划因为构思巧妙、成本低而获得支持,并成为美宇航局旨在以低成本探索宇宙的“发现”计划的一部分。

  如何捕捉太空中高速运动的彗星物质粒子呢?邹哲自己设计了一种介质——硅气溶胶网格,他比作“苍蝇拍”,而喷气推进实验室则较文雅地被比作“网球拍”。

  这个“苍蝇拍”还可以捕获从人马座星系来的星际间尘埃粒子,可谓一物两用。

  当记者问到,他已65岁了,为什么还要在宇航局控制现场奔波时,邹哲大笑着说:“我当然应该到现场,我等了多少年了!”

  新华

  图:

  “星尘”号飞船采集彗星物质粒子示意图。

  “维尔特二号”彗星照片。

  华人科学家邹哲博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