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诞辰百年故居开门迎客(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0:50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位于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的大师故居。
中国电影巨匠:蔡楚生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人。出生在上海,6岁时随家人返回潮阳居住。12岁离开潮阳到汕头当学徒,其间自学书法、绘画。 1927年到上海,先在几个小影片公司打杂,1929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副导演兼美工师的身份协助著名编导郑正秋(潮阳人)工作。1931年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开始独立担任编导。1933年拍摄《都市的早晨》,一举成名。1936年,拍摄《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 抗战胜利后,与其他进步影人按周恩来的指示,建立了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联华影艺社,一年后又改组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为编导委员会成员。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奋力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战后中国电影发展的里程碑”。 建国后,担任过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由于对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本报汕头讯(记者王冲寒摄影报道)昨天上午,随着一扇红色的木门轻轻地被推开,修葺一新的中国电影巨匠蔡楚生故居展现在人们眼前。一百年前,就在这里———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的一座潮汕四点金大屋,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昨天,在蔡楚生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电影艺术工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叩访了刚刚对外开放的蔡楚生故居。一幅幅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电影海报,记载着大师艺术道路上艰难奋斗的轨迹,同时也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故居门楣大师生前亲笔题 昨天揭牌的蔡楚生故居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原神仙里),故居包括一座潮汕典型的“四点金”大屋,一座从厝,均为20世纪初潮汕传统民居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60平方米。 在广东省委和汕头市委的支持下,大师故居于不久前修缮一新。该故居现已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看到,蔡楚生故居保存较为完整,筑有高达数十米的炮楼,可见当年蔡家的威严。踏进已经被磨得发亮的门槛,是一个颇为宽敞的前厅,以前厅为主轴,依次是天井、后厅,院内存有部分木雕和饰件,显得古色古香。与其他老屋有所不同的是,蔡家大门的牌匾及里屋的门楣都刻有字迹挺拔俊逸的题词,这些都是蔡楚生留下的珍贵“墨宝”。在故居内,记者看到里屋的门楣上大师亲笔题下的“平等”、“博爱”、“自由”、“进步”。这些一个世纪前留下的印记,是大师当年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 籍贯广东潮阳的蔡楚生1906年出生于上海,而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都在汕头度过。直至21岁那年背着家人远赴上海涉足影坛,他才离开了故乡。 在故居有一幅蔡楚生大师生前巨幅照片,吸引了人们驻足观看。只见大师额头饱满、鼻梁挺直、嘴角刚毅,眼镜背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邃而犀利,仿佛正在注视着这片他挚爱的故土,又仿佛在回忆中国电影走过的百年之路。 叹合作者眼中的大师 《南海潮》成未竟之作 昨天,刚刚揭牌的蔡楚生故居迎来了一位93岁高龄的白发老人,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走进每一间老屋,仔细地端详着《蔡楚生的艺术人生与爱国情怀》展览上的每一幅老照片。当老人行至《南海潮》大型画报前时不禁停住脚步。他就是《南海潮》导演之一、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一级导演王为一。 “《南海潮》是蔡老唯一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只拍了上集。”王老遗憾地说。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执导的首部影片就是《南海潮》,陈残云和王为一都是编导之一。王老深情地回忆说,1941年,当时蔡老在日军侵占香港前,曾把该剧原稿用油纸包好,装在铁箱里,埋在住宅地下,而后化装成难民出逃,1948年蔡老避难去香港,就把在地下埋了七八年的原稿挖了出来。当年他在香港还亲眼目睹了蔡老用放大镜修补破损文稿的镜头。“解放后蔡老很想完成这部大作,因为身体有病竟然未能遂愿,真是可惜!” 趣乡邻眼中的大师 穿西装下田成村中一景 位于潮阳市铜盂镇的集星村(原神仙里)新乡已有数百年历史,村民皆姓蔡,世代以务农为业。据蔡楚生的堂弟、今年80多岁的老人蔡茂礼告诉记者,蔡家家资颇为殷实,童年的蔡楚生在家乡读过四年私塾,不过天性浪漫的他更钟情于吹拉弹唱,小小年纪就显示出艺术天赋。在他的印象中,堂兄蔡楚生兴趣广泛,几乎无所不通,会剪纸、会画画。他的大哥辞世数年,为免却母亲思念,蔡楚生根据记忆描绘了一幅大哥的画像,画中人物惟妙惟肖,恍若再生。青少年时代的蔡楚生还会潮汕民间的一种杂技———耍皮猴,每逢村里有人嫁娶,闹洞房时倘有蔡楚生在场,气氛立即被调动起来,蔡楚生一会儿扮成乞丐,一会儿扮成跛子,惟妙惟肖,最后连新娘也顾不上仪态哈哈大笑。 据称,蔡楚生最后一次回乡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大都市回到乡下的蔡楚生居然身着西装与农民一道下地里收割稻谷,引来了好奇的村民驻足观看。 念儿女眼中的大师 特别礼物献父亲百年诞辰 昨天,因为是父亲蔡楚生百年诞辰,蔡梦兰、蔡海云、蔡小云、蔡明四姐弟聚首在故乡,同来的还有蔡楚生的第三代子孙。因为四姐弟年事渐高且天各一方,此番故园相聚显得尤为珍贵。今年76岁的大姐蔡梦兰退休前是广东教学仪器厂的职工,二姐蔡海兰教了一辈子书,三妹蔡小云是中央党校的教授,四弟蔡明做的是电影技术工作,退休前是北京电影厂的总工程师。说起来,除了四弟蔡明从事的职业还与电影沾点边,儿女们竟都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 二姐蔡海云告诉记者,为了给父亲百年诞辰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三妹蔡小云过去一年瘦了十几斤。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身为中央党校教授的蔡小云女士将收集到的父亲生前数百幅珍贵的资料照片编印成精美的画册。另外,100多万字的《蔡楚生文集》也正在最后校对中。据蔡小云女士说,父亲一生相当勤奋,笔耕不辍,留下来的剧本、文章、日记及信件多达几百万字,将其编成个人文集是她多年的心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