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星尘”带回彗星尘埃华裔科学家立下头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3:04 信息时报

  北京时间1月15日下午,美国“星尘”号飞船携带着彗星尘埃及气体样本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彗星样品带回地球,这些样本将为宇宙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一手策划“星尘”号计划的华裔科学家邹哲则在这次太空探索任务中挑起大梁,理所当然成为华人骄傲。《中国日报》供本报特稿

  北京时间15日13时57分左右,美国“星尘”号飞船在高空中释放出返回舱,携带着

彗星尘埃样本的返回舱自由降落,进入大气层。北京时间15日18时12分,重达45公斤的“星尘”号返回舱以极快的速度穿越大气层,并顺利在美国犹他州沙漠着陆。

  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星尘”号的一举一动,当得知“星尘”号顺利降落时,科学家们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闪亮、极速回归”

  据科学家介绍,这是一个“闪亮回归”的过程,“星尘”号会磨擦出耀眼的光芒,在距离地面30公里时,它还将释放出一个降落伞,同时进入一个斜道,然后朝着美国犹他州空军基地的方向软着陆。所以,届时美国西部居民可以看到一个亮点飞速划过天边,然后很快下落。而且,“星尘”号回归的速度非常之快,达到每小时4.667万公里,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人造太空探测器。

  需要志愿者共同寻尘

  “星尘”号飞船是7年前发射的,迄今共在太空飞行了将近48亿公里。其中,它于2004年接近“维尔特二号”(Wild2)彗星,并借助一个网球拍形状的设备采集了该彗星的尘埃样本。科学家相信,“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十分微小,直径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不过,这一研究难度非常之大。

  据悉,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们会把收集器的数码显微照片提供给网络志愿者,让他们来共同寻找这些“彗星尘埃”。

  幕后功臣

  邹哲一手策划“星尘”号项目

  当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飞船携带着彗星“维尔特二号”的样本即将返回地球时,一位65岁的华人科学家正期待自己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他就是邹哲博士,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星尘”项目的设计者和副首席科学家。他兴奋地表示:“为了这一刻我等了25年。”

  邹哲一手策划了“星尘”号计划,在这次太空探索任务中挑起大梁,令“星尘”号成功采集到彗星尘埃的“气凝胶”网拍就凝结着他多年的心血,但因少数裔籍背景,他只能当“副发言人”。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并以行动证明自己的才能,是次成功实为华人的骄傲。

  据报道,邹哲50年前只身赴美,想当搬运工人亦遭歧视,当时他身后一个白人应征相同工作时,老板立刻聘请,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努力去干,用行动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尊重。邹哲接连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获得学位,此后一直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宇宙工程研究。

  经过22年的努力及13次反复提案,他才组成项目研究小组,并以构思巧妙、成本低击败28组专家,使自己的方案脱颖而出,得到美国宇航局采纳。

  意义重大

  有助研究太阳系和生命起源

  “星尘”号项目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国宇航局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本的太空探索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测彗星的项目。

  如果此次项目全部成功,将在人类探测彗星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因为彗星样本对于研究太阳系和生命的起源有很高的价值。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彗星是太阳系诞生时一些残余物质聚集组成的,它们由宇宙尘埃和冰组成,保留了太阳系最原始的物质。而且,彗星温度极低,保证了太阳系原生质在几十亿年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家相信,彗星可以最真实地显示出45亿年前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另外,彗星碰撞可以帮助地球形成水分,而水是产生生命的首要条件。因此研究彗星能为研究生命起源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前赴后继

  “新视野”飞船将探秘冥王星

  在“星尘”号飞船携带“维尔特二号”的样品和星际尘埃返回地球后,1月17日13时24分(美国东部时间),美国又将发射“新视野”飞船,开始探索太阳系的第三个区域———冥王星和开泊带,这是人类从未探索的区域。

  据天文专家介绍,冥王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的38倍还要多。由于处于太阳系的边缘,所以到目前为止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个没有宇宙飞船抵达过的行星。“新视野”探测飞船预计可以在2015年和2017年之间抵达冥王星。很多天文学家相信,在这片遥远的区域内,一定埋藏了许多太阳系早期发展的重要信息,所以科学家们非常渴望能够通过飞船“亲历”冥王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