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信口雌黄”一词的由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3:12 舜网-济南时报

  人们常用成语“信口雌黄”来形容那种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的言行。“信口”即随口,形容出言不假思索,这一点大多数人都知道。然而若说到“雌黄”,许多人可能就说清楚了。

  其实,“雌黄”原本是一种矿物,其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其晶体多呈柠檬黄色,略透明,燃烧时可释放出强烈的大蒜气味,常与另外一种矿物——雄黄(俗称“鸡冠石”

,其化学成分为硫化砷。许多词典及文章中皆说“雌黄”又俗称“鸡冠石”,实为张冠李戴之误也。)共生在一起。

  那么,身为一种矿物的“雌黄”为什么会和“信口”联系在一起呢?

  原来,雌黄这种矿物可用来制成颜料或做褪色剂,而古代写字用的纸多为黄色,古人在抄书或校书时一旦遇有错字误书处,往往要用雌黄将错误处涂掉,然后改写。如宋人范正敏在其《遁斋闲览》一书说:“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故事》中亦曰:“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惟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后来,人们又进一步将用雌黄涂改、修正错误字句的动作亦称为“雌黄”,并将其义引申为评论和修改别人的诗文,如范正敏在《遁斋闲览》即说:“故可否人文章,谓之‘雌黄’。”隋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亦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信口”与“雌黄”从西晋开始被联系在一起。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一种清谈之风,西晋人王衍便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清谈家。他喜爱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在谈论老庄玄理的时候,总是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麈尾,侃侃而谈,看上去有满腹的学问。其实,他那套玄妙空虚的理论常常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但是,当别人提出疑问或指出错误时,他却毫不在乎,往往不假思索地随口更改,然后又神情自若、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当时有人把他的这种行为称为“口中雌黄”(事见唐代房玄龄等人编纂的《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衍)妙善玄言,惟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此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一书中所收的梁代刘峻《广绝交论》一文中有句云:“雌黄出其唇吻,紫由其月旦。”,唐代李善注引晋代孙盛《晋阳秋》曰:“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刘书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