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访拉贝故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周安庆

  听说中国的“辛德勒”———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先生羁旅金陵时,故居就在广州路一带,便从心底产生了去瞻仰的念头。

  一个寒风凛冽的上午,冬阳从阴沉的天空露出脸庞,给大地捎来一丝暖意。我踯躅

于车水马龙的珠江路口,值勤交警用手指着斜对面的一条巷陌说:“那儿就是小粉桥。”这样我便很快在临街耸立的广告牌背后,找到了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

  在大树的掩映中,一幢古朴斑驳的二层洋楼默然伫立着。青砖红瓦、阳台阁楼、白漆门窗,后面还有一排普通平房,这就是拉贝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眼下已是人去楼空,院落四周空寂无人。尽管看起来有些破败杂乱,但仍可想见它昔日的端庄典雅与精巧别致。我站在充满沧桑的故居前,缅怀仰慕已久的拉贝先生,昔日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仿佛电影镜头般在眼前一幕幕浮现:

  拉贝先生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作为德国驻华公司的员工来到中国,1931年就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负责人。1937年12月,丧心病狂的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生灵涂炭。拉贝先生与当时在南京的其他国际友人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自发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难民提供避难场所。他还被推举为该机构的主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600多位中国难民的生命安全,其中不乏英勇负伤且赤手空拳的中国士兵。12月19日夜晚,几名日军士兵以搜查为名翻墙入院,被拉贝发现后义正辞严地令其再从围墙处翻出离开。他满怀义愤地把亲眼所见日寇制造的500多件惨案,详实地记录在后来轰动世界的《拉贝日记》中,不仅成为向热爱和平的全球大众揭露日寇侵略暴行的人文遗产,而且也成了痛击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抹杀历史的一大铁证。

  1938年2月返国后,不泯的良知仍驱使拉贝先生继续揭露日寇在南京的滔天罪行。尽管他后来遭到纳粹的威胁与迫害,晚年的处境极其艰难。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忘记这位曾被难民敬奉为“活菩萨”的国际友人,想方设法提供各种帮助,给衰龄暮景中的拉贝先生以安慰。1950年他在寂寞中溘然长逝。

  1996年12月,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在美国纽约向世界公开他的日记,再次唤起人们对拉贝先生的崇高敬仰与无限怀念。一位朋友告诉我:莱茵哈特夫人翌年重返魂牵梦萦的南京,伫立在阔别60年的外祖父旧居前回眸往昔,不禁感慨万端,流下热泪。

  在近70年的光阴流逝中,拉贝故居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一直坚韧地伫立着凝视未来。前些年因为南京城建改造需要,它曾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在不少有识之士的积极呼吁下,院落最终得以保存下来。就在我探访之际传来消息:中德两国已经着手合作修缮拉贝故居,不久,这里将建成“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及“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公开对外开放。这既是为了缅怀历史、警示后人,也是对这位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的最好纪念。

  当我与拉贝故居告别、折返至喧嚣纷呈的大街上时,苍穹突然高扬起一阵阵尖锐的警报声。路人们很快便从惊愕中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这一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10时,整个南京城都会警笛长鸣。这不啻是在昭示正义、悼念受害者,更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尽管苦难已经结束,但我倾听着这一阵阵让人撕心裂肺的鸣响,仍恍如惨死在日寇铁蹄屠刀下30万冤魂的愤怒与呐喊。

  爱好和平的人们啊,让我们记住拉贝。但愿拉贝眼中的悲剧不再重演!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7日第十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