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味集中办学不符合农村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8:17 中国青年报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杨集一中,是一个有2800多名学生的乡镇初中,其中近2000名学生住校。有意思的是,学校没有公共食堂,而是有40多个办在教师家里的伙食点,分别由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等负责,并且“强买强卖”:住校生必须在各自的伙食点内吃饭。

  教师办伙食点给他们个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一年下来经营好的能挣到几万元钱。但问题是,他们赚钱了,学生们能吃好、吃饱吗?“吃不饱!”这是几十名学

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异口同声的回答。

  那么,学校为什么不建公共食堂呢?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解释是,学校负债高,而乡里又财政紧张,所以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你可以就此谴责当地政府对教育不负责任,也可以谴责教师们的利欲熏心,但是,笔者以为,这其实都不得要领。就发生在固始杨集一中的教师乱建伙食点的现象来说,它可能是一个特例,而这一特例其实源自于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即我们当前的农村教育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办学,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还记得我自己接受初中教育的那个年代,乡里一共有7个初中点,每个初中点大致有150个左右的学生。当年设置初中点的原则是,所有就读学生到学校的距离不超过5华里。就读的方便不仅仅不会产生高昂的求学费用(主要是指相对于当今来说的食、宿方面的费用),也不会使学生们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我印象里,那时村里孩子接受初中教育几乎是百分百可以做到的一件事。而现在呢?在我的家乡,原来的两个乡合并成一个乡了,原来两个乡的所有初中点也合并成了一个初中,一个与固始杨集一中类似的、可以容纳3000至4000名学生就读的学校。而如此一来,就读学生到学校的距离就不再是5华里,而是10华里,甚至20华里。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住校便成了必然的选择。由住校形成的额外费用开支,首先成为一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辍学的理由,而另一些离校10华里左右,因为距离不远不近,选择了不住校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就读不方便而选择辍学。于是,我悲哀地发现,如今在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子里,能坚持到初中毕业的孩子居然已经很少见了。

  不要说初中在崇尚集中办学,小学教育同样也有此倾向。不少乡村,小学3年级以上就必须到外村去上学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10岁左右的年纪,就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这样的教育措施合理性在哪?

  所以,当前的农村教育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经费问题,还应该解决教育政策的人性化问题。要让农村教育更适应农村生活的现实,为农村孩子们求学创造更多的方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