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互助金”帮咱摘掉“穷帽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8:51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魏廷宝 通讯员 孟震 崔建华土门镇龙泉村郭公友,以前苦于没有致富门路,家里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十分窘迫。2001年,村党支部出面帮他从镇上的“扶贫帮困”互助基金协调贷款500元,承包了村里一片果园,经过几年打拼,现如今,仅果园一项,郭公友一家年纯收入就达5000元。说起这些,郭公友一个劲地说:“是镇上的‘扶贫帮困’互助基金给咱树立了信心,帮咱摘掉了‘穷’帽子。”先富帮后富 党员要互助2001年,刚刚担任土门镇党委书记不久的孙激波,面对全镇23个行政村100多户贫困党员的困苦生

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地思考,孙激波决定针对农村贫困党员脱贫致富问题,在全镇开展一项“扶贫帮困”活动,由农村广大党员自己捐款成立“扶贫帮困”互助基金,然后通过一定形式无偿借给有了致富计划却苦于无资金的农村贫困党员,帮助他们上项目脱贫致富。

  土门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民政所,由一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基金运转。需借款的党员每户最多不超过500元,使用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到期必须归还,双方签订借款合同,让村支书签字担保,还后要用可再借。借款人为了不失信于全体党员,钱拿到手后,全部用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发展上,并想方设法尽快让项目见效益,到期还上借款。除此之外,资金的发放还实行放前考查、放时审查、放后检查、过期追查等多项制度,保证了良好运转。

  3次捐款积少成多2001年8月22日,土门镇发出了关于做好“扶贫帮困”基金筹资工作的倡议,得到全镇机关、企业及广大农村党员的积极响应,尤其是农村党员,他们能力有大小,但人人尽全力,30元、50元不嫌多,1块、2块,甚至5毛不嫌少,表现出了较高的党性觉悟。

  当时,有751名党员共为“扶贫帮困”互助基金捐款24010.50元。2003年1月,土门镇由镇直机关党员再次为“扶贫帮困”互助基金捐款0.5万元,进一步加大了基金实力。

  2005年,土门镇有101名党员第3次为“扶贫帮困”互助基金捐款5880元,使互助基金总额达到了现在的34890.50元,数额虽然不大,但已初步奠定了该镇“扶贫帮困”互助基金的基础,广大农村贫困党员开始从中受益。

  4年102户农村贫困党员受益自基金成立至今4年时间,资金循环使用额已达51000多元,有102户贫困党员利用借款发展起了鸡、兔养殖,红提葡萄、桃、李种植及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取得良好效果。2001年,基金成立当年,孟坡村唐慎岭、王光论、唐慎普等22位困难党员,利用帮扶资金,在桃、李经济园中,配套建起了蓄水池,解决了果园浇地、打药用水问题;唐慎茂等20户贫困党员利用帮扶资金,发展起了红提葡萄,户均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摘掉了贫困帽子。水南村的郭宝利是一位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残疾党员,行动不便,就利用帮扶资金先后发展起养牛、养鱼、养猪项目,解决了温饱问题。2003年,东岭村唐乃亮、唐孝诗,芦芽村的刁秀芳、土门村的崔学山、崔志安等20位困难党员利用互助基金,加大果园投入,改变了贫困面貌。2005年,龙泉村9户贫困党员发展起了蘑菇种植项目,但苦于缺少资金,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每人顺利从镇上借到500元、300元、200元不等的互助基金,建起了年纯收入达4000元的蘑菇大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