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在别处》:“千万别爱上布拉格”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0:02 国际先驱导报 |
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精神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精神,那什么是布拉格人,甚至捷克人的精神呢? 【作者】毛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布拉格曾经离我们很近,在心理上。布拉格如今离我们很远,也 是在心理上。今天,很多中国人关于布拉格,仅止于知道这是一座东欧的城市。但捷克人却不喜欢被纳入所谓的“东欧”,他们很反感“二战”后的这种意识形态划分,他们自豪地宣称自己是欧洲的中心——在地图上,捷克位于欧洲版图的中央,并努力“回到欧洲”。在作者渠岩的眼中,艺术就是布拉格。作为欧洲唯一没有被战火毁坏的城市,布拉格成了一个建筑博物馆,巴洛克式、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洛可可式、古典式、立体派,还有前卫派,风格多样。论小说艺术,布拉格为世界贡献了卡夫卡、哈谢克、昆德拉、克里玛,而与布拉格有关的音乐大师则更有莫扎特、马勒、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没有布拉格,艺术的世界是残缺的。 显然是在模仿米兰·昆德拉的著名小说《生活在别处》,渠岩把书取名为《精神在别处》。昆氏当年逃离了布拉格,在“别处”巴黎才过上了“重”的生活。“天鹅绒革命”后的布拉格已经换了人间,在伏尔塔瓦河畔,渠岩开始了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旅。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精神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精神,那什么是布拉格人,甚至捷克人的精神呢? 近代以来的布拉格可谓磨难深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又遭遇了多次的政权更迭。尤其是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使这个城市仿佛患上了陈年的风湿,至今一遇风雨,还隐隐作痛。在历史的磨难中,布拉格人是怎样“既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又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尊严”? “布拉格充满了悖谬”。这是作者在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Ivan Klima)那里获得的启示。克氏说捷克人的性格被布拉格这座城市所孕育,而这种性格的形成有两条线索可以追溯,一条是哈谢克,另一条是卡夫卡。哈谢克是在豁达和幽默感中超脱和解放,仿佛好兵帅克大智若愚;卡夫卡是在绝望和无力感中挣扎和反抗,就如同K,怎么也进入不了那个城堡。 可这种双重民族性格又从何而来呢?捷克的四周被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前苏联所包围,这个国家长期以来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弱小就容易被欺凌,时而被吞并,时而被出卖。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曾这样描述:“那时国家的头面人物像罪犯一样被俄国军队带走”。当隆隆的坦克碾过来的时候,捷克人甚至连跑的地方都没有,无奈只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降”。“布拉格人以一个‘笑话’而不是一把‘剑’,向被人瞧不起的独裁者传递他们的优雅。”就是以这种屈辱的代价,捷克人保存下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城市的完整。 在我看来,在艺术背后发掘人的精神,是作者写得最出彩的地方,藉此,本书才不仅只是旅游指南。忧伤的智慧和幽默的人生态度,固然是布拉格之所以战争频仍,建筑却仍然完整的原因,但我的疑问是:20世纪是一个趋新的世纪,“新”就是好,“老”意味着落后,革命的布拉格何以仍然还能如此守旧呢?这又是因了怎样的精神呢? 本书中穿插了大量布拉格的图片,颇收锦上添花之效。城市在影像中美丽得如同一个童话世界,似乎只有白雪公主才可以生活其中。但与陈丹青、吴冠中文字的洗练、传神相比,同为艺术家的渠岩写文章则是抒情太多,过于直白,缺少了好文章该有的回味。“千万别爱上布拉格,否则此生没完没了”,这是他对读者的忠告。本书的成与败,或许就在于他本人已经没完没了地爱上布拉格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