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4:45 人民网

  内容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节约型社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重在强调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应当尊重生态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针对节约型社会的特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析。我们在此试图运用法经济学的方法对之进行解读,以期为构建节约型社会提供可行的法制保障。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经济学法制保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而对此话题讨论的必要性和解决该问题的出路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视角分析,我们在此对该热点话题进行法经济学分析,以期为构建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一、从“可持续”社会到“节约型”社会

  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不过,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不完全,因为它仅仅只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注意到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注意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没有注意到应当将社会发展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当作一个整体去调整。另外,对于满足当代人什么样的需要和如何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等问题也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大量的事实证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结构的复合系统,是以期实现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节约型社会理论把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内部关系的问题,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节约型社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重在强调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应当尊重生态自然;强调在谋求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发展观具有“经济优先”倾向,使得我国现阶段的许多制度都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侵害掠夺基础之上、建立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指导方针之上,这对生态领域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传统的制度在一定程度只注重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人与自然的协同性。为此,在理念上,许多制度自然被工具化了,被当作促进经济发展一种手段,而不再是目的。这种将自然看作无生命的物,看作可以并应当被控制和利用的机器的理念,“反映在现代法理中对法律主体和法律客体的区别上:只有法律主体拥有权利,而法律客体则被看作是被动的,作为‘财产’、‘商品’或其他之物而服从法律的交易。法律主体或法律‘人’不一定是‘自然’人,但他们必须是‘拟制的’人,而‘自然’不能够成为这样的‘拟制人’。”[1]从某种意义上,“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体系是产生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只有打破这一权利体系,建立新的权利才能平衡因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冲突。”[2]只有强调社会发展的生态化与生态本位,强调法价值哲学上的“生态可持续”性,才能推动现阶段我国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生态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更意味着是一个节约型的社会。事实上,“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为此,在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里,生态自然在和谐社会中真正得以复活,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走绿色发展之路,旨在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即更加积极的、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正义观与“生态可持续”理念之协调的和谐发展之路。而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之“增加”而忽视社会之“发展”;只注重更高的GNP或GDP,而忽视“生态之可持续”;只强调经济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分强调利润与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环境,经济与政治、文化间的协调发展。因此,这种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与后代人的资源为代价,其结果往往导致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急剧恶化、人民生活质量下降,最终致使人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整个社会发展的非和谐性。

  【1】【2】【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