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拾春节时代的印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6:13 兰州晨报

  核心提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传统魅力外,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意,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尤其解放后大致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划分,春节在不同年代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忆来别有一番情趣。50年代:过年过节战天斗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到处是一派百废待兴的景象,刚刚翻身当家做主的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当时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劳动最光荣,即使在过年过节也很少休息,每年的春节,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随处

可见,大家都在光荣的劳动中度过。虽然当时生活条件差,但过年是十分热闹的,除了传统的庙会等活动外,各厂矿机关都要举办文艺晚会,郊县文化馆则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那个年代的春节全国上下都能从中感受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巨大幸福。70年代:凭票证全家排队买年货

  春节来临之际,大街小巷有很多手持票证排队购买年货的人,由于当时消费品十分短缺,很多消费品都是统一配购,因此排队便成了当时过年的一道风景。

  省政协调研员王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要想吃一顿稍好一点儿的年夜饭,就要全家人早早起床排队买年货,据其讲,当时他曾和兄弟姐妹一起帮父母同时排好几个队,凭票证购买年货。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一切逐渐恢复正常。曾一度销声匿迹的传统年味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年夜饭开始由简单变得丰盛起来,拜年的话也由“豪言壮语”变得轻松家常起来。“样板戏时代”结束了,国产电影和来自国外及中国香港的故事片成了人们过大年的精神盛宴。80年代:家人团聚过除夕看春晚

  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深情吟唱《乡恋》、费翔引燃《冬天里的一把火》……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电视这个魔匣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当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

  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边包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与明星同喜同乐成了大多数中国百姓约定俗成的一种独特的过年方式。另外,由于生活逐渐好转,市场也日益丰富,票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平时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迅速走进城镇家庭,吃和穿已经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从80年代起,拿压岁钱成了孩子们过年最开心的一件事。90年代:传统观念正在悄悄改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过年的新方式层出不穷,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团圆年的观念也正在悄悄改变,利用过年赚钱、充电的人逐渐增多,很多人也把过年当做难得的长假来对待,利用过年出门旅游,放松心情。记得在1997年春节前,春节期间旅游人数猛增,出国游的东南亚团以及国内游的海南、昆明、西双版纳、厦门、武夷山等路线在1996年12月份就已经被预订一空。这一年春节,光北京外出旅游的人数就达10万人次。年不在家里过,年夜饭也不在家里吃了。另外,电话、短信、电邮等拜年方式也逐渐成为时尚。

  进入新世纪,春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意,传统的过年方式也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

  本报记者冯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