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瞭望》文章:“台独”势力和民进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6:48 新华网

  新华网1月17日消息 近期的《瞭望》杂志针对台湾出现的“四大族群”的矛盾,分析了“省籍矛盾”的前因后果以及所谓“国家认同”问题,文章指出,“台独”势力为了要如使“台湾国”认同者达到75%比例的目标,便透过选举来挑拨省籍矛盾,激化族群动员,突破国家认同界限。文章全文如下:

  操作族群斗争骗取选票

  一些台湾的研究学者曾指出,所谓“四大族群”,当然是一个对于台湾人民的“血缘”来源做了重新分类的“创造”。它的出现,代表台湾的“族群政治”从一个省籍二分类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在反对阵营,反对论述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创造”?

  “省籍矛盾”的前因后果

  在台湾,若从民族的角度,只有汉族和一个统称为“高山族”、现在称为“原住民”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数百年相处,早已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台湾并无太大的民族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发生的群体纠纷冲突,反而大多产生在汉族人之间,最尖锐的矛盾是所谓的“本省人VS外省人”,称为“省籍矛盾”。台湾的族群问题研究者认为,“省籍矛盾”有其社会基础,根源可以溯及1947年“二二八事件”,以及以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的数十年统治。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并成立了行政长官公署治理台湾,但1947年2月28日,因当局管治不当引发了“民变”(在大陆称之为“二二八起义事件”。起因于台北市一妇女贩卖被禁止私人买卖的香烟,警察取缔时不当使用武力引起公愤,随后出现群众烧砸警局、围攻行署等暴力行为,官民冲突、省籍冲突漫延全岛,当地士绅则成立自救会试图与统治当局谈判。)蒋介石政府后从大陆派军入台镇压。

  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战败后,率军政经文各界人员及眷属约150万~200万人退到台湾,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实行戒严管治四十年。当年赴台的“大陆各省籍人士”及其后裔(第二代、第三代)现在被统称为“外省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3%(一说15%)左右。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光复后岛内最早发生的政治冲突,这一冲突的性质是政府不当统治压迫与人民的反抗,并非现在一些“台独”分子宣传的所谓“民族自决、独立”,但这一事件现在已成为“台独”势力挑拨“省籍矛盾”的最大借口,对台湾后来的政治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台湾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岛内已出现“省籍矛盾”:一方面是“台湾人(本岛人)”认为当时来台接收的官员等“唐山人、大陆人”对台湾社会不了解、有歧视,而且腐败投机,在政治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等;另一方面是来台接收的外省人认为台湾人对祖国认识不清,受日本影响太深,有“日本奴化思想”等。二二八事件之所以酿成,既有当时大陆内战尚未结束,台湾本岛战后民生凋敝的大环境影响,又有接收人员管治不当,台湾本省人政治参与不足、双方互不了解等内部原因。但无论如何,二二八事件造成了一大批台湾本省籍知识人才和士绅的损失、出走及对国民党统治当局的疏离(有的死亡,有的到大陆,有的到美国、日本),留下来的也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进入台湾政治领导阶层,深化了本省人对国民党政权的敌对意识,成为岛内讨论“省籍矛盾”根源的重要事件,更被“台独”阵营作为“反对外来政权”、“住民自决”、“台独”的理据。

  1949年国民党当局带了大批大陆各省籍人到台湾,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理论上这有利于省籍融合。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省籍矛盾已淡化,许多家庭已通婚,包括外省人、本省人在回答有关省籍矛盾的调查时大多认为“并不明显”。但实际上,每当政治议题出现,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各项选举进行时,岛内的省籍矛盾就尖锐地浮现。

  倾向民进党和“台独”的岛内学者认为,国民党当局到台湾后,将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成为美国冷战防线的链条岛之一。在当局“反共复国”的目的下,台湾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理意义、人才使用、建设目标等都被忽略,起而代之的是:国民党一党领导、一人领袖(蒋介石父子)的“党国威权体制”的权力垄断;以国语(普通话)为标准的语言文化垄断;加上众多公营、党营事业占据重要工业领域的经济优势,致使台湾的权力与社会架构出现明显的不均等。统治阶层几乎都是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利害和认同关系、随当局来台的大陆省籍人组成,属于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军公教”(军人、公务员、教师)乃至新闻传媒等,也大多数是大陆省籍人士担任及经办,公营事业的领导职务则常常用于照顾退伍军官的就业,国民党党营事业与民争利,国民党党国不分、党库通国库等;另一方面,由于进行土地改革和实施“地方自治”,台湾省籍人士则得以在台湾省级及以下的“地方”政府及民意代表机构中发展及起到支配作用;在私有经济领域,也因为本省士绅得到土地换股直接进入工商业界,以及本省人在人口、在地历史等方面的优势,使本省籍人在私有及新兴经济方面获得比外省人更大的发展空间。“省籍矛盾”就在这样的不均等之中存在并不时显现。比如,本省人抱怨无法进入领导阶层及军公教领域,外省人则抱怨因不会“台语”(闽南语)而不被台籍私营大企业雇用等。

  本省人认为“外省优势”遍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传媒、语言各领域,不仅使岛内权力利益的分配不平衡,而且损害了“本省人”的“族群尊严”。

  民进党推动“民主化”运动后,便借国民党政权统治台湾的不当来号召台湾民众反对国民党统治。民进党及“台独”阵营提出国民党当局是“外来政权压迫本省人”的指控,以及“台湾人要台独建国”的目标,有意识地借此塑造“族群意识”、“族群政治”,强化本省人的“被统治、被剥削、被迫害”的“悲情”,使“省籍矛盾”与“本土化”要求主导了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台独”目标的提出又使“国家认同分歧”成为“省籍矛盾”的出口,成为台湾社会和海峡两岸之间的最大政治矛盾。

  “国家认同”中的浊流

  所谓“国家认同”,在台湾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台湾的政治改革、前途出路以及两岸关系,至今在台湾岛内及两岸之间均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之后,一直自称“中华民国”,并以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自居,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22年。到1972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蒋介石的代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1979年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建交,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地位在岛内随之遭到反对阵营的挑战。自1979年“高雄事件”(又称“美丽岛事件”)开始,反对阵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诉求,比如要求“解严、开放党禁”,要求“废除万年国代、国会全面改选”等,均指向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政权民主化和本土化”。而“本土化”的本质是要求国民党台湾当局“放弃中国”,成为“台湾政权”。

  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提出“人民自决、台独建国”,民进党人主导召开了两次所谓的“人民制宪会议”,搞出了个“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于是,“中华民国VS.台湾国”的两条路线、两种国家认同,成为国民党与民进党激烈斗争主要内容之一跃上台面,岛内的省籍矛盾增加了新的内容。

  从1990年以来,在选举需要的刺激下,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中华民国VS.台湾国”的两条路线上均各自作过修正。

  国民党方面,在李登辉主导下,一步步向民进党“台独”路线靠拢,先后提出了“阶段性两个中国”、“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台湾”,以及两岸关系是“特殊两国(中华民国VS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论述,引起两岸关系的轩然大波。李登辉被国民党清除出党后,连战领导的国民党基本上仍恢复到“中华民国”的一个中国立场上。

  民进党方面则为了选举的需要,向有条件的“认同中华民国”方面靠,1994年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后在“中华民国国旗”下宣誓就职;1999年林义雄担任民进党党主席期间,为了陈水扁竞选“总统”的需要,主持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表明在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前提下,承认“中华民国”为国名,而未来则“住民自决”。这一说法被国民党批判为“台独借壳上市”。2000年和2004年陈水扁当选后均按“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就任;至2005年,陈水扁为解决自己不被半数选民认同的困境,提出所谓“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三段论”(中华民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企图将“中华民国”与“台湾”二者等同,为岛内“国家认同”分歧寻找出路。但因其中的“台独”立场,反对“台独”者不可能接受这一提法。因为在台湾,认同“中华民国”者同时也是认同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者,而认同“台湾国”的人则否定中国认同,是“台独”主张者。二者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

  同时,这两组认同投射到两岸关系上,则表现为“统、独矛盾”——认同“中华民国”,也认同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者,较能接受两岸统一的主张,分歧在于以什么方式统一;而认同“台湾国”的“台独”主张者,则反对任何形式的统一,甚至两岸交流,他们所在意的只是如何实现“台独”。此外,在这两组认同中也都存在着相当部分犹豫不决的人,他们的想法是“维持现状,未来再决定”。

  “统、独矛盾”在台湾的政治进程中一直处于尖锐斗争之中,但占大多数的则始终是“维持现状”派。

  于是,省籍、族群、国家认同这三组矛盾在政治支持上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野和交叉:外省族群大多认同“中华民国”,支持“泛蓝”阵营;本省人中的客家族群与原住民族群认同“中华民国”和支持“泛蓝”的比例高过认同“台湾国”和支持“泛绿”阵营的比例;本省闽南族群中认同“中华民国”和支持“泛蓝”的比例则随着民进党的发展和上台执政而不断下降,反之认同“台湾国”和支持“泛绿”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台独”势力仍在不断刺激本省人的“台湾国”认同及支持“泛绿”营的比例上升,李登辉所提出的目标是:争取“本土认同”达到75%,台湾就可以实现独立。

  “台独”要如何使“台湾国”认同者达到75%比例的目标呢?最方便的办法就是:透过选举来挑拨省籍矛盾,激化族群动员,突破国家认同界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