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集中”促高新区和谐发展(一把手谈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1:27 人民网-华东新闻

  编者按:江苏苏州高新区以占苏州市2.7%的土地、3.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市9%以上的经济总量,经济社会环境取得了全面协调发展。这与苏州高新区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努力密不可分。这方面的经验,在各地发展中可资借鉴。

  工业向园区集中与新型工业化同行

  两年来,高新区共引进外资企业367家,总投资近54亿美元;引进内资67亿元。平均每亩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45万美元,其中出口加工区达12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增幅达12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区划调整为契机,高起点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细化分区规划和专业规划,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域:金融商贸产业核心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湖滨新型城市化功能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功能区、国际科技教育规划区。

  集中资源,高效开发坚持“集中资源,循序渐进,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围绕“有效空间、无限发展”主题,通过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一区多园”格局。各类载体的产业集聚功能快速显现。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一期工程经过“百日会战”通过验收并封关运作,成为2003年全国新批13个出口加工区中惟一实现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封关并实质性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建成一年内,引进外资项目18个,投资总额3.5亿美元,投资密度达每亩120万美元。

  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以招商选资为主线,把着力点放在形成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项目的引进上,实现产业的4个集聚,即高科技的制造企业集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集聚、高科技研发中心集聚、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向园区聚集的各类项目进行包括产业导向、环境保护、投资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在内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评估。

  住宅向社区集中与新型城市化同步

  两年来,基础设施、立体交通网络、综合配套和城市保障系统等现代化城市功能已基本到位,城市化率由42%提高到63%,7万多农民集中居住逐步转变成城市居民。

  高起点构建现代化城市功能坚持把片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与全区域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统筹兼顾,高标准开展52平方公里建成区的规划调整和创新,加快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在狮山路沿线实施“退二进三”工程,42层的金河国际大厦、54层的新地中心等相继投入使用;淮海路特色街、何山路商业街、国际汽车城等服务业载体功能不断增强;易初莲花购物中心、绿宝广场落户商贸核心区;总投资7亿元、拥有1500张床位的明基医院奠基,使以狮山路为中心的金融商贸产业核心区成为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国际商务金融中心。加快“北扩西进”步伐,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纵深发展。两年间,开工建设道路200多公里,竣工130多公里,形成“六纵六横”的区域交通干道,建成东西横贯全区双向10车道的太湖大道,成为苏州高新区及苏州西部地区一条快速主干道和景观、生态大道。规划建设一批重要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交通、邮政、通信等城市功能设施,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达100平方公里。

  高标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保质保量建设动迁小区,提升动迁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1996年以来,累计建成动迁小区22个,面积647万平方米,其中近两年来竣工350万平方米,近两万户动迁居民入住;投资2.25亿元建成1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大型动迁小区内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社区服务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公用及配套设施同时投入运作。

  高质量建设“生态工业园”坚持生态立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扎实推进“绿色高新区”建设。自2002年底全面停止开山采石以来,大规模开展城乡绿化、宕口山体植被修复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太湖沿岸l公里生态林建设和湿地整理,区域绿地总面积达28平方公里,建城区绿化率达38.4%。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型工业。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趋向“零排放”,区域通过完善生态链走向“绿色招商”,废物通过资源再生导向“循环利用”。

  人口向城市集中与富民工程同进

  两年来,全区“3545”以下的4.884万名失地农民中,已有4.083万人实现就业。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5905元,提高到2004年的7500元,增幅超过27%。

  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通过政策扶助,提供用工岗位,录用

  一批。设立就业基金,实行新增就业岗位重点向动迁农民倾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进区企业和用人单位优先吸纳、录用本区征地劳动力。二是通过公共服务,提供就业岗位,吸纳一批。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公益性服务等岗位原则上只提供给本地人员,环保、卫生、绿化、保安、物业管理等岗位优先录用大龄失地农民。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引导自谋择业,分流一批。采取镇(街道)办班、区派师资、政府出钱“买单”、农民免费受训的方式,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四是从服务扶持入手,鼓励自主创业,消化一批。设立自主创业基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及刺绣、雕刻等传统民间工艺,推进非正规就业。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一是老有所养。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养老制度,把区内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持本区户籍无工作单位的和非正规就业的征地劳动力,全部纳入过渡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把全区农民包括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劳动力和达到养老年龄的老年农民全部纳入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失有所靠。失地农民100%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把失地人员的保养标准从每人每月的180元提高到200元,“5560”人员提到220元,全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每人每月增加30元。三是病有所医。四是弱有所帮。

  实施强镇壮村工程,为富民提供可靠保障

  依托区内开放型经济优势,培育镇(街道)内生型经济,吸纳镇村存量资产向工业园建设和三产服务用房集中,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8个镇(街道)产业配套区和民营工业小区,通过大力发展“厂房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内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有效培植税源,实现镇村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自有财力的同步提高。

  (作者系中共苏州高新区工委书记)

  《华东新闻》(2006年01月18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