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按需培养”,离我们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2:52 大江网-江西日报

  200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许多毕业生为找工作焦急时,不少用人单位却正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犯愁——

  春节前后,正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而华东交大的21名学生却高枕无忧。他们是临时转专业进入该校“司机班”的学生,并于日前集体与武汉铁路局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进入该单位成为新型机车司机。

  这21名学生是学校“按需培养”的首批受惠者。在2005年冬举办的一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华东交大偶然获悉因铁路提速,武汉铁路局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快速列车司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该校临时对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调整培养计划,特批开设“司机班”。这种根据市场需求临时调整专业的举措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按需培养”模式,也引发许多人思考:在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重矛盾中,大学能否真正实现“按需培养”?

  

“按需培养”,离我们有多远?
人才市场涌动大学生求职热潮。本报记者宗欢摄 就业难与招工难矛盾凸显

  1月11日,在南昌首届大中专毕业生见习供需见面会上,来自省内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小刘捧着个人简历,站在招聘信息栏前,仔细地寻找着合适自己的岗位。“想找份好工作真不容易。省内省外只要有大型人才招聘会,我们都会前往应聘。”小刘告诉记者,为跑人才市场他已花费数千元,但至今没找到心仪的岗位。

  而另一方面,江西联防实业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也在人才市场赶场子。“我们已跑了六七场人才交流会,但至今没找到所需的人才。”该公司人员无奈地说。记者在他们的招聘信息上看到,公司招聘车间管理技术人员等,月薪1200元至1600元不等,但应聘者寥寥无几。

  据华东交大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上有几类单位难招人:一是新兴产业招聘难,大学培养计划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艰苦行业招工难,技术工种人才严重紧缺;三是边远城市招聘难,大学生都热衷于沿海发达城市;四是基层单位招工难,对县级单位,不少大学生几乎不予考虑。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边是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大量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原因何在?

  “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是一个重要原因。”江西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方立说。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国际经济、商务英语等专业是热门,就业形势很好,结果,几乎所有高校都一窝蜂地开设这些专业,导致供过于求,人才“大量积压”,形成就业难。而一些传统冷门行业和新兴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人才。如前几年学地理、花卉等专业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近一两年这些冷专业、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

  “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双重矛盾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大学生不能转变择业观念。”我省不少就业招生处负责人都这样认为。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分校冶金专业近几年的就业形势非常好,一个毕业生常常有5个可供选择的单位。江铜集团要人也得提前一年“预订”。尽管该专业就业前景如此之好,学生却不买账。学校想在该专业招生200人,却常常连一半也招不满。该校负责人感叹:“每到招生时,我们就鼓励学生填报冶金、制模等专业,但绝大部分学生填报志愿时喜欢赶时髦,明知毕业不好找工作,也要填报商务英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等热门专业。”

  招生、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择业的盲目性交织在一起,形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双重矛盾。

  “按需培养”,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局部专业的就业难,只要我们消除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实现按需培养,就业难与招工难将大大缓解。”有关专家指出。而要实现“按需培养”,需要学校、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上与市场接轨。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房地产专业的学生这两年就业形势很好,用人单位普遍反应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强。该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介绍,为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他们给全国300多家房地产公司发函,征求用人单位意见,询问这些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回函反馈信息,学院有针对性地改进培养计划。还有许多民办学校、高职学校推出“订单式”培养计划,“量身订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相当不错。

  “对学生来说,实行按需培养就应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不要固守着非大单位不去、非沿海城市不去、非轻松的岗位不去的思想。”华东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说。

  针对高校招生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许多教育人士提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调控。某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能够宏观准确反映、预测人才市场供需状况的权威机构,对各高校新开专业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调控,这就造成部分专业因盲目扩招导致人才过剩而部分专业人才又供不应求。实现‘按需培养’,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报记者李晚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