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5: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积极支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

  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政策工具和管理手段,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支持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一是投入总量不断增加。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规定,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了财政科技经费的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国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二是继续支持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主要通过863计划、973计划、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研究开发、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科学普及等不同环节,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定区域,对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对转制科研机构等均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加投入,优化结构,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积极主动地为实施《规划纲要》服务。第一,大力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着力确保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财政投入是实现《规划纲要》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将在“十五”基础上进一步明显增加,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确保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要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第二,积极运用财税政策,着力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财政部门要通过完善财税政策,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切实改进资金管理,着力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只要能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实力,取得明显效果,财政是舍得花钱的。近几年来,国家财政连年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幅度,国家也有能力进一步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我们感到,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与加大投入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财政部门将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在加强和改进科技经费管理上下大力气,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资金使用安全、便捷、有效的管理模式。

  财政部门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全球的战略眼光,深入贯彻落实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求真务实,尽职尽责,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首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我们将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探索和实践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使园区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

  一、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的制度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对科技创新创业人员的吸收和集群效应,促进了科技企业的创办、发展和聚集。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万家。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鼓励企业靠市场、靠资源、靠合作、靠标准,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新模式。

  一是强化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按照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形成共同受益的多赢格局。二是以大项目为粘合剂,将各种优势资源组织起来,实现“强强”合作,开展高水平的联合攻关。三是支持和引导企业以原始创新的技术标准为基础,建立技术联盟或产业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开展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四是积极探索新型孵化器的经营运作模式,促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与企业孵化器结合。

  二、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投入21亿元,改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建立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手段,探索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建立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支持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积极倡导“科学民主、与时俱进”、“鼓励创业、容忍失败”、“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中关村创新文化。

  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再用五年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初步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创新活跃、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涌现、信用秩序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的科技园区,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三大战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并实施《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按照产业集聚、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要求,明确各园的功能定位,实现产业互补,协同发展。三是促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继续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四是加快人才资源开发。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参与利益分配,建立园区企业与大学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推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体系建设,吸引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园区创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建设,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与指导,得到全国各省市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将继续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为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推动西部开发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2%,经济总量一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00亿元。

  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确立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把科技发展纳入目标管理,作为领导班子和“一把手”业绩考察重要依据。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去年省级财政投入增长30%。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作出《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坚持把科教兴川战略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大力推动高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优势。

  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龙头。四川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航空航天、核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成都、德阳、绵阳等地高科技优势突出。我们着力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此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抓了三个重点:一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着力构建军民结合的自主创新基地。二是建设成都高新区。建成了以8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3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成长了一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三是建设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自主研发,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初具规模,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50%;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近三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产业。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放在推动优势资源开发上,增加资源附加值,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加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世界最大的钒钛新材料基地。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力度,着力壮大优质粮油、畜牧、果蔬、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3户,实现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的20%。三是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积极推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组建了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等7个研发中心。近年来,有78个中药新药获准生产,80多个中药新药获准临床试验。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激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了24个配套文件。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转换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对9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分别重奖了50—100万元,去年12月隆重表彰奖励了10名“杰出创新人才”。狠抓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和农民工培训工程,近两年培训了1000万人次,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这次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加强自主创新为核心,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把四川的工作做好。

  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深刻变化的重要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显示了中央推进自主创新的决心和远见,预示着我国科技工作又一个春天的来临。下面,我把深圳持续开展自主创新的情况向大会汇报。

  以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市委、市政府抓住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由“订单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努力把自主创新的局部优势转化为系统优势,推动了自主创新活动在质和量上的跃升。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达4900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58%。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占全部申请的40%,居全国前列。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的自主创新从一开始就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在创新资源配置上向企业倾斜,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形成了“四个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主创新企业群体,2005年底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有3万多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280家,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领军人物。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10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政府的助推作用。一是营造自主创新政策环境。主要在分配制度、人才政策、推动本土创新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从产业发展战略向城市发展战略转变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二是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官产学研资介合作网络和以“高交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交易平台;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三是完善自主创新支撑条件。先后规划建设了11.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5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带、40多家创新企业孵化器;创建了一批按照新机制运作的创新平台、创新检测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等;鼓励支持海内外机构建立研发中心;政府在自主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100多亿元,改善了创新环境。

  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面对空间、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我们提出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的主导战略地位,通过自主创新突破约束瓶颈,形成集约发展,种“高产田”,从根本上实现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深圳过去十几年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创造了目前每平方公里产生2.17亿元GDP和7000万元税收的良好效益,且万元GDP能耗、电耗、水耗和建设用地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8%、64.7%、11%和不到一半。这充分说明,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借这次会议的强劲东风,通过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部署,全面推进深圳的自主创新工作,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

  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明确要求,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努力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计算所正在按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向“四个一流”的目标迈进。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一个高技术研究所,从各自为战做小课题到集中全所力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大事,科研人员需要“扩胸”和转变观念。科研工作能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要体现在科研方向的选择和科研目标的凝练上。作为起骨干作用的科学院研究所,一定要为解决国家“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比如,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自主设计生产的CPU芯片,国家安全与信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计算所在许多人持怀疑观望态度时,2000年就率先开展通用CPU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现在龙芯CPU的功能和性能已基本满足高端嵌入式应用和中低端桌面应用的需求。

  二、重视核心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引领产业发展。国家科研机构不同于企业研发部门,应更注重核心与前瞻性技术研究。过去几年里,计算所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网格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用户开始重视这些科研方向。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体会到:选准方向比做出一个成果更重要,选准方向才能起到引领作用。

  起引领作用的一个好方式是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由于科研机构是中立的,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在推动新标准的建立中可以起到特殊作用。计算所牵头、100多个企业参加制定的音视频编解码AVS标准是我国按国际惯例制定技术标准的一个范例,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重视。

  三、加强与企业联合是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的重要环节。上世纪80—90年代,通过科技人员“下海”,计算所创办了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进入21世纪,我们在继续支持科研人员与社会力量结合创办高技术公司的同时,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探索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辐射计算所的技术成果。我们找到的一条途径是与地方政府,特别是与沿海地区的高技术园区合作,建立以技术转移和人才辐射为目标的计算所分部。

  两年多来,我们在上海、苏州、宁波、东莞、肇庆等地建立了若干分部,这些分部既是当地的公共技术平台,又是计算所的技术辐射中心,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支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计算所将以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为动力,加强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协作研究,通过中科院的创新基地、跨所合作以及国际合作,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凝聚与造就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成果规模产业化,实现跨越发展,在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中更有效地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

  努力推进重型机械行业技术进步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所长谢东钢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原为机械工业部直属的重型机械行业技术综合性研发机构,主要承担大型成套装备的研制与开发任务。1999年作为国家第一批企业化转制的242个科研院所之一,转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

  一、企业化转制激发了创新活力。企业化转制的实施,使西重所改变了原有的科研事业体制,逐步形成研发体系直接面对市场、激发自主创新的局面。中央给予转制院所的优惠政策,使我所得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搞创新、求发展。2005年,西重所经营合同额达11亿元,净资产2.6亿元,与转制初期的2000年相比,合同额和利润都增长了10倍,净资产增长了3.1倍,职工收入也大幅增加。

  二、企业化转制促进了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转制6年来,西重所一直坚持这一理念,把科研开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才、经费、装备等多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开发出近40台(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首次国产的大型技术装备,申报专利超过10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这些自主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实践中,西重所的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持续的提升,形成了“研发、应用、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三、继续在行业技术进步中发挥引领作用。转制后,西重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专业服务领域,保持了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对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骨干和引领作用。

  西重所与上百家行业大企业建立起技术合作关系,合作研制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不仅支撑了行业技术的升级改造,而且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在2005年,西重所研制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方坏连铸工程在攀钢投产,今后每年可直接新增产值20亿元。西重所还与众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起技术或合作关系,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成套装备、技术和信息服务。在合作中西重所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许多用户搞技改、上项目,首先想到的技术支持单位就是西重所。企业的技术需求为西重所自主创新提供了大舞台,在为企业服务中西重所自身也获得了大发展。

  西重所作为转制院所,推进自主创新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我们将借本次大会的东风,继续深化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行业技术进步中发挥骨干作用,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自主创新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不竭动力

  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

  自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四次无人飞行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回顾工程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所以能够在短短的13年中取得连续的成功,是与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分不开的,自主创新始终是工程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第一,坚持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国家863计划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正确地选择了符合国情的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确定了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沿着独特的创新设计思路,工程各部门和各系统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先后攻克了数十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点,用较短的时间跨越了美、俄两国40余年载人飞船技术的发展历程,达到了当今世界水平。

  第二,创新的管理机制,是载人航天高速、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载人航天是一项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对一个国家航天科技水平的检阅,也是对一个国家建设管理大型工程能力的全面考核。工程实施之初,中央就明确了工程实施专项管理的模式。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建立了以工程专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计划体系;建立了以工程总体设计为龙头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由全国上千个单位组成的协作配套保障体系;实施和完善了工程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形成由领导、专家和技术骨干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通过历次任务的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发展较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高科技系统工程研制建设的新路子。

  第三,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载人航天工程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采取了三个重要举措:一是充分发挥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作用,搞好“传帮带”,并在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上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二是把培养造就新一代载人航天人才队伍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对年轻科技人才,大胆交任务、敢于压担子,使其脱颖而出,担当起工程创新发展的重任;三是高度重视组织指挥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工程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载人航天工程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第四,创新的风险控制机制,确保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安全可靠。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风险的高科技实践活动。在每一次飞行任务中,工程全系统始终坚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始终坚持“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产品质量零隐患、设备设施零故障”的高标准,始终坚持飞行产品“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隐患上天”的严要求,始终坚持把风险控制和质量建设作为工程的生命,不断强化“讲质量就是讲政治,保质量就是保成功”的观念;不断强化“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正视问题是素质、解决问题是成绩”的观念;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措施和办法,建立了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为成功完成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8日第十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