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就业”遇“再下岗”尴尬(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6:33 华商网-华商晨报

  

“再就业”遇“再下岗”尴尬(图)

  爱工社区工作人员在整理“零就业”家庭资料■本报记者经淼摄新闻背景

  200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此前多次提出,将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确定为全省人民群众最迫切期望解决的头等大事。而秉承这一理念开展的辽宁省2005年三大“民心工程”之一的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早已从2005年初着手进行。

  一个显著的成绩是:截至2005年底,辽宁省有14.3万户家庭成功消除了“零就业”。随之产生的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就业人员可能出现再次下岗,挑战犹在。

  2006年1月6日16时51分,居民季女士领到了一张由沈阳市铁西新区兴工街道办事处爱工社区开具的《证明》:××物业:

  爱工社区居民季×前往你处联系再就业一事,请接洽。

  在季女士转身离开之际,爱工社区书记王梅凤又把季女士叫回来嘱咐说:“先打个电话,省得你白跑一趟。”

  向不同单位开《证明》,说各类嘱咐,爱工社区的王书记每天需要重复无数次。

  消除“零就业”,侯桂萍的努力

  社区的角色更像一个“免费的担保机构”,要“对两头儿都负责”。

  侯桂萍深切地体会到了压力的存在,她在爱工社区负责再就业工作。

  爱工社区共计3727户家庭,其中双失业家庭57户(2003年数据),两年来大部分家庭已实现了就业,到2005年1月再次统计时,零就业家庭为15户。

  侯桂萍介绍,46岁的卢女士与丈夫先后离开原单位,在打了两年零工后,卢女士与丈夫又失业了,于是他们找到了社区。

  2005年1月,侯桂萍听说一家大型企业要招聘,她立即直接赶去,在她的努力下,卢女士和丈夫分别找到了工作。

  “每次给社区居民解决完工作,都像给自己找着好工作一样。”侯桂萍说。

  不久,爱工社区与该企业签订了“再就业基地协议”,即只要该家企业要招聘,首先与社区打招呼,并优先考虑社区推荐的人员,社区也要为企业物色合适的人选。

  对企业的选择,侯桂萍坦言“十分严格”。她说社区的角色更像一个“免费的担保机构”,要“对两头儿都负责”。记者在爱工社区的《零就业家庭认定表》

  上见到,15户曾经的零就业家庭都已经实现了就业,岗位多为车库打更、保洁、花匠、装配钳工、装卸工、厨师及各类公益性岗位等。

  侯桂萍说,为了让居民就业“我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

  而侯桂萍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还是充满忧虑的———居民的职业素质不高,就业岗位也相对低端,然而享受免费培训援助的人数2005年全年仅为6人。

  “有时候再就业基地来招聘会计、翻译、技工等,我们却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只能眼瞅着与好岗位失之交臂。”侯桂萍表示。

  沈阳“消零”,1.7亿财政支持

  “公益事业虽然暂时看不出经济效益,但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会潜在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与基层工作人员对现实的忧虑不同,沈阳市就业局更着重于总结宏观经验以及研究可持续性措施。

  沈阳市就业局就业处副处长李新庭告诉记者,2005年沈阳市共有零就业家庭13569户。

  “这些都是通过上报,社区认定,持零就业家庭证件的。我们今年的任务就是帮这一万多户家庭中至少一个人找到工作,而且还要保证用人单位跟他们签至少一年的劳动合同,还要监督三项保险是否为这些再就业人员上了。”李新庭说。

  经过一年努力,沈阳市在2005年年底前,已经为零就业家庭安置了约14200个岗位,其中有些是一个零就业家庭中两个人都安置了工作。

  “去年一年,为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预算拨款1.7亿,”李说,“今年我们又要开发2000个就业岗位用于保护绿地。这些公益事业虽然暂时看不出经济效益,但是它们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会潜在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能不能让公益事业既成为零就业家庭和其他失业者的就业机会,又带来效益,就要看政府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公益事业。”李新庭说,这也是市政府相关部门今年正在研究的课题。

  现实的尴尬,就业后再下岗

  “如果只做到安置工作就不管了,那零就业家庭可能会年年消除年年有。”

  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并没有止于此。爱工社区王梅凤书记说,再就业工作是整个社区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如果一个社区到处是失业人员,大家无法安心生活,就无法和谐,一个社区如此,整个社会更是如此。

  侯桂萍已将整个社区居民就业方面的资料整理成册,其中一本是《零就业家庭认定表》。侯桂萍说,介绍完工作还不算完,还有跟踪,包括向被介绍居民询问这家单位情况,及单位对用工的反馈。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失业情况反复出现,或者用工单位认为被雇用人员不适合,或者居民不满意用工单位。这时候,社区最需要做的就是,找原因,为下一次介绍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身为主抓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领导,李新庭说:“目前,能为零就业家庭安置的工作岗位,大多是流动性较大的工作。而且零就业家庭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2005年,我们消除了13569户,不代表2006年就没有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在今年还要狠抓不懈。”

  李说,“零就业家庭的人员大都学历较低,技术较差,因此用人单位是不愿意用的。”李说,为鼓励企业安置零就业家庭,沈阳市政府为每位零就业家庭上岗都补贴30%的工资(按最低工资标准)和30%的社保补贴。

  “但是,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如果只做到安置工作就不管了,那零就业家庭可能会年年消除年年有。”李认为,除了合理地开发公益性事业,政府还要为这些人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提供就业培训。提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能力才是保证他们不再下岗的方法。

  “其实,消除零就业家庭更大的意义在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李说,“要根本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问题,还是要发展经济,我们的经济强了,用人岗位自然会多,各种社会福利制度也会更好、更健全。”本报记者经淼曹雯雯

  再就业是一项长期任务

  ———专访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金泗

  记者:目前,很多成功就业的人有可能面临再下岗,主要原因是什么?

  金泗:你说的是“再就业的不稳定性”。我省面临再就业问题的人群总体素质水平低,直接导致就业质量低。

  记者:可不可以认为,辽宁的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的?

  金泗:绝对不是。辽宁事实上处在一个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阶段。现实是人力资源素质低,而且大多数是缺乏专业技能的。

  记者:该怎么解决呢?

  金泗:全国范围来说,这同样是个严重问题。劳动部曾出具一份数据表明,所有再就业人员中,就业不稳定性的达到70%。这不是一个短期任务,最主要是因为,就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不是短期能达到的。

  辽宁目前提出的一些帮扶政策很有效,但需要强调,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记者:是什么原因造成任务如此艰巨呢?

  金泗:再就业现在面临一些问题,应该与最初的管理措施不是十分完善有关。不过辽宁的现状还是乐观的,因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已经运行,这是妥善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最大支持。本报记者经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