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6:57 中国青年报

  人们对影像疯狂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使影像的这种私人话语性质和公共话语性质的界限屡屡被打破,形象的私人话语和公共话语之间的那面高墙正慢慢消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着各式各样的LOMO相机在都市里四处拍摄,从头上、从裆底下,在街头、在酒吧,或是自家的卫生间,然后,他们把拍出的那些色彩怪异、影像暧昧、看上去像废片的照片处理之后,上传到网上论坛,或自己的图像博客上;或者集中起来,密密

麻麻地贴在LOMO墙上,伺机进行展览。在某种意义上,LOMO更像是当下视觉传播中的“超级女声”。甚至像“超女”“想唱就唱”的口号一样,LOMO拍摄者的宣言也是“想拍就拍”。在这些自由自在拍照的LOMO拍摄者那里,流传着这样的10大拍摄规则:

  1、不分昼夜,相机随身携带,随时使用;

  2、LOMO是生命的一部分;

  3、从头顶或屁股的位置拍照;

  4、愈近愈好;

  5、不要多想;

  6、动作要快;

  7、无须知道你要照什么;

  8、不用设想你最后拍出的是什么;

  9、随便组合你的照片;

  10、忘记以上规则。

  这些图像,常常备受非议,甚至遭到极其恶毒的谩骂。在很多人眼里,这些拍摄者另类的举动也让很多人费解。“这些人都很怪,那东西根本就拍不清楚!”甚至一位常和法国纪实摄影师打交道的年轻图片编辑都为此而郁闷。

  网友訇訇这样解释了他最早玩LOMO的动机,“最早发现LOMO时,当时感到很惊讶和兴奋,原来照片还可以这样拍。那一年网络博客也刚兴起,而LOMO给我的感觉像是一种影像博客的方式,来展现拍摄者的内心和生活。”

  LOMO拍摄者岳强的想法有些不同,“我之所以开始玩LOMO,就是因为整天看到的清楚的图片太多了,没有个人化的感觉,所以,尝试着使用各种可以获取影像的工具。而且,高科技让人们获得清楚的图像太容易,于是影像的价值越来越贬值,反而那种古典的、因为机械工具的原因而模糊的东西让我觉得更接近灵魂的真实。”

  而在网友1979那里,LOMO带给她的是,她有了“可以停下来张望一下世界的时间”。

  谈论LOMO摄影,似乎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你会因此而被指涉嫌“伪”这个,“伪”那个。因为LOMO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技术之外的象征意义。有人说,LOMO是一种自由随意的拍摄方式,一种反叛传统摄影技术的态度;有人说它倡导着即兴的快照美学,是当下时尚的地下艺术潮流;也有人说它代表着叛逆、强调个性的青年文化;还有人认为LOMO代表着年轻一代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于是,LOMO不但成了为平民的视觉狂欢扬土助兴的锣鼓手,还一不留神被人家当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细琢磨起来,LOMO的流行似乎有点蹊跷,有点荒谬。从表面上看,LOMO的逐渐流行至少跟以下两点有关:LOMO相机价格低廉,少至一二百元,多至一两千元;LOMO照片成像效果奇特,这种奇特是因为这些相机对焦不准,色彩还原失真,有的还漏光。但正是这些便宜、粗糙、有严重缺陷的劣质相机,不断简单方便地生产着那些有毛病的照片,不断制造着匪夷所思的文化奇迹。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视觉的制造、传输都越来越紧紧依赖高科技手段。但在这一点上,LOMO相机是反动的,已经老得都停产的相机被化腐朽成为了神奇。

  LOMO的流行同时跟电脑带来的视觉变革有关。在一些视觉文化学者那里,人类的视觉经验以及对其理解经历了三次变革,这三次变革来自三种工具的发明。在镜子和照相机时代之后,今天人们正在电脑时代的开端经历着更为深刻剧烈的视觉冲击。在数字化的影像和PHOTOSHOP那里,人们的视觉想像力和空间探索范围被大大拓展了,对图像元素重新组合、反复试验以获取视觉新奇感的欲望前所未有地强烈。LOMO是属于传统摄影范畴之内的,相机出身于停产老式苏联相机,感光材料就是传统的化学乳剂,影像生产过程仍是传统的感光、冲洗和放印。但这种传统的LOMO相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是有毛病的,它的这种毛病让照片的效果非常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又和电脑时代人们的那种视觉欲望多少有点关系。因此在本是传统的LOMO摄影身上,却有了电脑时代的先进性。

  LOMO能得以传播流行,还与因特网的作用密不可分。LOMO照片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两种,或以LOMO墙的形式展览;或被直接上传到网上。LOMO墙实际上是艺术展览,而那些更大量、更日常出现在互联网上的LOMO照片,尤其是那些网络图像日志,则更多地具有个人化、私密性的味道。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从原来纯粹的观者,变成了理论上有可能掌握一部分图像话语空间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在今天视觉狂欢的社会中,人们对影像疯狂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使影像的这种私人话语性质和公共话语性质的界限屡屡被打破,形象的私人话语和公共话语之间的那面高墙正慢慢消失。LOMO的盛行,正是这两种趋势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机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第六感官,如同身体的一部分,习以为常,割舍不去。每天总喜欢用镜头在生活的平凡中打上一些不甘平庸的私人印记———那就是我在街头有意无意间捕获的一些瞬间。这些影像告诉自己,我是生活着的。只是无奈,生活经常是平淡的,我只有用镜头来挑逗那不甘平淡的视觉末梢。”网友inikon这样理解LOMO。这是视觉文化盛行的世界,人们对视觉形象的接收和理解在当代正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在这个视觉资源空前丰富的世界,我们一方面对不够刺激的视觉形象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则又会对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视觉符号产生依赖。于是,人们的视觉期望值和对视觉快感的要求变高了。而在LOMO照片中,对影像的极度夸张,对色彩的异常强调,恰恰歪打正着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使用不同的相机,便会有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行动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人们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拍起来便几乎不计后果;当使用手机拍摄,即时的图像对话便有了可能。今天,人们对视觉刺激的过度依赖导致了视觉敏感性下降,视觉所带来的意义变得衰竭,最终留在受众脑海里的,只剩下了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形式本身。LOMO正是如此。看过大多数LOMO照片后,我们脑海中恐怕记下更多的是色彩、虚影和难以名状的情绪。

  去年,严肃甚至有些保守的《纽约时报》在头版使用了手机拍摄的大照片报道伦敦地铁爆炸,据说它的头版还使用过LOMO照片。这就是我们正处在的时代。如果有一天,在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中,只有一位LOMO爱好者恰好拍到了现场的照片,并交给了我们这些媒体的图片编辑。面对这些独家、却效果奇异的现场照片,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LOMO简介

  LOMO,原指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LeningradskoyeOptikoMechanichesckoyeObyedinenie),它在上世纪50年代就生产过一种用于苏联间谍部门的小型相机。

  1982年,LOMO生产出了一种叫做LC-A的相机,这种相机体积小,操作简单,拍出的照片色彩艳丽,在夜晚可以不用闪光灯就进行拍摄。上世纪90年代,能拍出像LC-A相机那种效果的LOMO摄影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潮流迅速在全球兴起。大约在2003年,LOMO开始逐渐在中国大陆流行。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拍摄LOMO照片。最近还有很多玩家利用数码相机或数码后期进行仿LOMO效果的照片制作,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甚至也有了LOMO效果滤镜。对于他们来说,LOMO只是个过程,所以不用LOMO机也没关系。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LOMO制造怪异与暧昧的视觉超女(图)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