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蓬莱:六个办法应对供述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9:14 检察日报

  □抓住细节讯问 □围绕辩解完善证据

  □庭审时运用组合证据 □慎重变更强制措施

  □做好引导取证工作 □惩治包庇、伪证行为

  在侦查阶段、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阶段及庭审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均可能出现否定原先有罪供述的情况。笔者认为,公诉人员对否定原有罪供述的不实辩解行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讯问时抓住细节。如在山东省蓬莱市检察院办理的刘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金戒指等物品一案中,刘某在审查起诉环节辩解收受的金戒指是他自己到济南出差时在某商场买的,但发票已丢失。公诉人员立即追问他,该戒指买于该商场几楼,该层楼还销售什么物品。刘某因对细节没有准备而语无伦次,说法相互矛盾,其辩解因细节无法自圆其说而不攻自破。

  二、围绕辩解理由收集、完善证据。1.对犯罪嫌疑人辩解因侦查人员刑讯逼供或诱供作有罪供述,而自己未看笔录的情况。首先要审查有罪供述在先、查证属实在后还是掌握事实在先、供述在后。对于先供述后查证属实的,只要审查细节,排除其内容是传来的,一般不存在刑讯逼供的问题。对供述在后的情况,公诉人须到侦查部门全面调查了解破获该案的全过程,取证程序是否合法,并收集监管场所工作人员的证言,看有无刑讯逼供的现象。

  2.犯罪嫌疑人提出新辩解理由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以文、声、像三种方式固定证据,增强证明力;复核相关证人证言,并采用录像等视听手段及让证人亲笔书写证词的方式。如刘某贪污一案,其辩解用部分公款购买礼品送给上级领导。针对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公诉人调取了10余份证言,并制作了视听资料,因收集的证据充分,该案起诉后,刘某未对公诉认定的数额提出异议。

  三、庭审时运用组合证据证实犯罪。犯罪嫌疑人否定有罪供述后,在庭审中供述犯罪事实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对此需要有的放矢地适时展示证据:

  1.步步推进。有书证、物证且能起到直接证据作用的,先出示物证、书证;有利于驳斥被告人辩解的证据先出示。如公诉人在庭审时首先出示侦查人员讯问时的全部录像及犯罪嫌疑人的亲笔供词,使讯问过程不辩自明;接着再出示其他证据。

  2.直接出示。这种方法适用于案件有多个直接证据的情形。如某公司经理张某涉嫌贪污案中,张某辩称其从事的药品中介业务纯属个人行为,与本人职务无关,对方所付的药品中介费应为其个人合法收入。办案人员将公司两位副经理证言、该公司会议记录及犯罪嫌疑人在单位报销费用的票据等作为一组证据直接出示,以证实张某系受公司委派,代表公司从事该药品中介业务,攻破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3.以侦查机关取得的供述为主线,运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如王某破坏生产经营一案,其辩解案发时在李某家打扑克。对此,公诉人运用王某之妻及其本人供述在一起打扑克的证人的证言作为第一组证据,证实其有作案时间。王某作有罪供述后,侦查人员提取装农药药瓶的笔录、照片、有罪供述及其妻子证实家中有该农药的证言、公安机关关于药瓶中装过该农药的鉴定则作为第二组证据。王某有罪供述中喷洒农药的方式与现场勘察笔录相结合作为第三组证据。鉴定机关关于该农药可以致农作物死亡的鉴定作为第四组证据。这四组证据环环相扣,形成递进关系,共同证实被告人实施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最终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四、慎重变更强制措施,保持对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的连续性。供述变化多发于侦查阶段后期和审查起诉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庭审前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偏多,这使犯罪嫌疑人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有机会、有条件准备为自己开脱罪责;也可能利用被羁押时无法使用的关系网、人情网对抗诉讼。因此笔者认为,对已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必须慎重变更强制措施,保持对犯罪嫌疑人一定的心理压力。

  五、做好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公诉人加强与侦查部门的联系,关口前移,对适当案件适时介入引导侦查取证,以更准确地熟悉案情,充分研究证据的证明力、关键证据是否可靠、取得的证据是否合法等,帮助侦查部门建立起证明犯罪的完整证据体系,夯实案件基础。

  六、惩治供述变化中的包庇、伪证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犯罪嫌疑人否定原先的有罪供述是依赖他人的包庇和伪证,因此加大对包庇、伪证的惩治力度是防止和减少供述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市检察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