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增值税全面转型缘何止步难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9:32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安体富教授曾估算过,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在全国实行大约会减收1000亿-1400亿元。因此,在不少人士看来,2004年下半年开始动笔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增值税改革试点能否全面、深入推进,不仅有赖于相关改革措施的严密构筑,更需寄望于国家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税收收入)的不断累积。然而,从官

方最新的态度来看,相关改革能否在2006年阔步前行还是个谜团。

  昨日上午,国税总局局长谢旭人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正式公布,即使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也已达到30866亿元。这意味着,伴随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国家财政收支能力在过去的一年里进一步增强。

  但这个对于增值税改革而言看似乐观的消息,却并未兑现关注者们心头的期盼。因为谢旭人此番依然没有为增值税改革在新的一年里能否继续推进、或从试点转而全面铺开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路径。

  “目前试点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进行,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的工作,并且研究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方案。”当有记者问及2006年增值税转型将会有何进展时,谢旭人的上述表态显得十分模糊。

  敏感的财政减收效应

  在东北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后,要求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推开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一年多来,与此项改革相关的配套政策却是“一步三回头”甚至止步难前。

  权威分析人士指出,即使2004年和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都大幅增加,但是一旦将试点改革推广到全国,在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的同时必然减少税基,而税基减少又必然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事实上,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财政部、国税总局曾接二连三地对东北试点区的增值税抵扣范围进行过调整。有的措施旨在防止税收锐减,有的则是为了力避关联交易借机从中避税。

  说到底,在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减收,对于财税部门来说都显得十分敏感。正是在这种探足与规避风险的多轮回合中,改革的步伐放慢且出现过后退的迹象。

  仔细来看,谢旭人17日在发布会上所讲之言实则传递出一个信号:即使增值税转型改革已在东北试点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改革还不可能大步前行。进而言之,即使当前国家财政完全有支付相关改革成本的能力,增值税的全面转型还会受制于其他因素,而这些因素不仅仅因为财政减收的考量。

  增值税转型或将刺激投资

  分析人士指出,增值税改革的迟滞和抵扣政策屡屡调整,真切地说明了在宏观经济环境是否适宜和财政减收能否承受之间,找到两全其美的改革时机是何等困难。应该看到,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成效尚未完全夯实的境况下,政策层面对于“投资热”始终保持着警惕的心态,故而,任何有可能引发新一波投资热潮的政策措施在较短时间内难以任其发挥。这其中就包括增值税全面转型之举了。

  按照增值税转型的设计思路,它的一个直接的效果即是降低税负;不难想象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尽管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桓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税收的作用之一是进行宏观调控,然而税收制度应该调节经济的长期增长,经济波动不应该左右税制改革的方向——但是,“遇到经济过热增值税转型应该暂缓”依然是主导当前增值税转型步履的一种强势声音。

  “增值税转型具有拉动投资的效应,如果时机选择不当,扩张了投资规模,加重投资膨胀趋势,很容易诱发一系列风险。如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提高、物价波动、过分投机、经济效益下降等。”国税总局的有关人士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恰当选择推进的时机十分重要,甚至决定改革的成败。”

  的确,在宏观经济形势路向不够明朗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全面推行改革的时间应当分外慎重。再说,因为试点仅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很多数据的分析都难免存在着误差,深层次的问题也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还是不能操之过急。

  背景

  增值税转型旨在增强企业竞争力

  作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为增值税改革进行一个重大探索,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的部分行业率先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扩大增值税抵扣的范围),允许企业从当年7月1日以后购入机器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在缴纳增值税的时候予以扣除。

  据官方初步统计,目前东北地区三省一市已有4万多户企业享受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累计办理抵扣退税40多亿元。应该说这个试点对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