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让贼眼盯上“写博”儿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4:16 新民晚报

  网络带来应接不暇的信息,也带来不少麻烦。公安机关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网络安全犯罪导致直接损失10个亿。不少青少年身陷不安全信息的包围。本次“两会”中,代表委员纷纷建言,要为青少年构建“网络避风港”。

  博客可能诱发罪错

  2005年可谓“博客(网络日志)年”,一些青少年也加入博客大军,在网上书写自己的感受、上传自己的照片等等。

  一位市人大代表说,当青少年在网上“写博”或贴自己的照片时,他们并不知道有多少犯罪分子在网上游荡,一旦发现目标,他们很可能会发送电子邮件引诱青少年见面。根据美国失踪儿童中心的统计,去年美国发生1200多起通过互联网引诱儿童的性犯罪事件,至少有5名儿童因此受到了性侵犯。

  一名中学女孩在“博”上宣布,她尝过了“醉酒的味道”,感觉“极其刺激”……这些内容让学校和家长们担心,它们会误导其他孩子。

  代表建言:郑杰代表建议制定《上海市信息安全条例》,可以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将全市的网络系统分为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和专控保护级,根据对象不同施以不同程度保护。

  采用一些“软教育”

  除了“硬措施”,代表委员们建议采用“软教育”。根据本市某区对4所中学200余名学生进行的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中学生中受过互联网法规、行为规范教育的仅占13%,受过网络上自我保护教育的仅5%。学生在网上一般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走入歧途。

  委员建言:市政协委员夏斯德建议,要对学校德育教师普及网络知识;倡导与推广网络行为准则,规范网络行为,增强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校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让学生走出网吧,拥有一片健康安全的网络天空。

  本报记者宋宁华郑裕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