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1:43 东方早报

  詹姆斯·诺兰(美国)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鉴于去年在美国严肃报刊上的“高出镜率”,我敢说,2006年中国还会大“热”。这里强调“严肃”二字,是因为美国公共舆论的层次分明,对不同层次的公众而言,中国的故事也不相同。

  在美国,想了解政策信息,有两份报纸是一定要看的:一是《纽约时报》,一是《华尔街日报》。它们日发行量逾百万,均以报道客观而富有责任感见称。不过,其社论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挥洒自由,后者审慎保守。简单说,一个骂总统,一个挺总统。

  而2005一整年,《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几乎每天的头版或经济类新闻头版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甚至是多日的连续报道。比如年底,《纽约时报》就大篇幅对中国司法体制做了连续报道,《华尔街日报》为中国医疗保险体制、哈尔滨冰雪节等亦不惜笔墨。

  除了美国,中国恐怕是最令美国媒体着迷的国家了。“中国”的概念、中国式增长、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及其与日本的恩怨,无不左右着美国精英阶层的视线。但美国不只有精英。就普罗大众而言,“中国”依然遥远,也不具备如此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美国人排入一个金字塔内,那么最下面的约35%是既不投票,也不读新闻的,他们甚至很少收看电视新闻。从公共参与的角度看,他们几乎可以比喻为惰性元素。这之上,约35%的美国人每四年选一次总统,此外很少参加其他投票。这些人收看电视新闻,也翻翻当地报纸。

  接下来的20%相当活跃,热衷于改善社区乃至国家状况。这一层美国人不会报废手中的选票,通常还是非盈利机构的成员。他们读社区和地区性报纸,在咖啡馆或美容院里指点江山,“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

  高层的10%意气风发。上文提及的两份报纸,他们或选读其一,或两份都读,更会在互联网上收藏一些观点型的博客。他们给当地报纸和大报写信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选战中帮助某一位政治候选人。

  金字塔的最高端,站着1%的美国人。这些人认为自己在塑造美国的公共政策,他们是当选议员、政府官员、智囊人士和大学教授。《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事实上,为《纽约时报》们撰写评论文章、游说立法机构、影响公共政策,正是这1%的职业责任和目标。

  回到中国的话题上来。在上述金字塔中,上面10%与下面90%对中国的认知迥然相异。前者对“中国问题”津津乐道、著述等身,但于中美关系的作用力,却不如对中国知之甚少乃至误解重重的后者。道理很简单,后者掌握了逾半选票。

  55%的美国人可以用“内向”来形容。他们很少理会国际风云,目光所及不过是就业保障、油气价格、加税减税等问题,当然,还有驻伊美军。且说就业问题,焦虑感像蛇一样纠缠着美国人。制造业的工人是不必说了,即便住在郊区的白领也担心,下一次裁员就轮到自己了。而对备战中期选举的候选人来说,谁能有效缓解这种焦虑,谁就将赢得11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断出现在候选人和选民的讨论之中———有人指责“中国超低价倾销产品”,有人预言“中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就业机会,将毁了美国经济”,在野的民主党人甚至嚷嚷“布什总统和共和党人正在把我们的国家和命运抵押给中国”。焦虑的选民需要一个归咎的对象,而中国正好气势如虹,劳力丰沛。

  至于故事的另一面,候选人们则略过不提。中国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这使美国得以维持低利率,美国人能够无节制地消费。但其间的逻辑太复杂,太精英,普通选民只怕难以消化,是以“助选”价值不大。而要免于对中国的依赖,惟一的办法就是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但谁会接受这样的解决方式呢?

  最后的结果是:选战中,政客们有关中国的言辞会极尽苛刻之能事,更会承诺保护国人就业机会、遏制对华贸易逆差,等等;选战后,由于担心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当选者不会采取明确措施,作为精英,他们很清楚中国这一转身意味着什么。

  现在还不是评选2006年年度重大新闻的时候,但我已经有了提名———“中美彼此需要”。中国不会杀掉美国这只胃口大好的金鹅而任其廉价商品滞销;美国不会推开中国这个“债主”而任其经济滑坡。而关于中国,如果金字塔的两端还有一点共识,那就是享受“中国制造”。 (作者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政府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电邮:nowlan@ad.uiuc.edu。陈蒙编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