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线腔古戏生存困难(艺场百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3: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最早出现于汉、唐代,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

  日寇侵华,生灵涂炭,线腔艺人多数弃业,在亡国的悲愤中,线腔几近绝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挖掘民间艺术极为重视,线腔又得新生。“文革”十年浩劫,线腔又遭厄运,濒临失传境地。“文革”后,芮城县政府为抢救线腔这一稀有剧种,与原运城地区

艺术学校举办了一期线腔艺术班,从1000多个报名学生中录取了50名,培养3年后组团演出,一曲《隔门贤》红遍了省城太原。后来,由于财政困难,便将县上的蒲剧团与之合并,成为“一盆两朵花”,线腔这个花下之花也随之枯萎了。

  芮城的知名艺术家为了挽救线腔,仍到处奔走。1999年1月,办起芮城县艺术学校,先后培养线腔戏剧人才近百名,创编排练线腔剧十余部。

  2004年,芮城县艺术学校再一次濒临绝境。县文联正式接管了即将解散的艺术学校。一年多来,文联先后投资十余万元,组成了一个业余线腔演出团,纳入市场化运作,所到之处,场场观众如潮。由于资金短缺,艺术学校和线腔演出团仍然困难重重。而文联主席尚随刚却信心十足,“不管面临多大困难,我们都要拯救线腔这个稀有剧种,绝不能让这个民间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葬送掉!”

  张宗林南苑文摘自《山西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19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