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鼓励企业多创新(今日新语·自主创新面面观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鼓励企业多创新(今日新语·自主创新面面观④)
蔡子君画

  杨健

  提要

  事实证明,高校和科研院所替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效果并不好。这造成了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让企业形成“研究开发与我无关”的固有观念,久而久之,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加萎缩。

  前些时候,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马俊如去上海,遇到一位熟识的教授。谈到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教授很是不屑:“创新靠企业肯定没戏!现在我的很多学生就在企业里,他们那两下子我都知道,最后还得靠我们。”这番话让马俊如感触良多。

  权威部门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50%的企业不进行任何创新活动,有专利的企业只有5%,每年都申请专利的企业只占1%。从整体上看,企业那“两下子”确实还不强。

  企业创新实力的缺失,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间里,我国把绝大多数研究开发的力量放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把大学和科研院所推向了科研开发链条的下游。不少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机构和单位,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技术变钱”的责任,以至于一些高校的校长办公会很多时间是在研究校办企业。

  事实证明,高校和科研院所替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效果并不好。院所文化与企业文化终究存在较大差异,长期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人,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触觉,缺少市场开拓的经验,如同“后勤部队上前线”,很难打胜仗。更重要的是,这造成了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让企业形成“研究开发与我无关”的固有观念,久而久之,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加萎缩。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就是要让各种错位的创新要素回归本位,理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将它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最终培育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眼下首先要解决好一对突出的矛盾:一些想走出困境的企业缺少技术投入的能力,而利润丰厚的企业又因为日子好过,没有技术投入的动力。以轿车行业为例,许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整天想的是更新车型“挣热钱”,研制发动机这种有较大风险的任务反而落到了规模小、融资能力有限的新兴企业身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求企业如何做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好的政策体系进行引导。”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的这一观点很有代表性。配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一系列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政策即将出台。从已经披露的部分内容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将比单纯向企业拨付创新经费、分配创新项目更为基础和长远。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提高,应可期待。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9日第十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