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学应打起精神来(文艺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崔志远

  文学应该是有精神的。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它除了表现为对知识真理的重视和求索外,还表现为对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寻,对平等正义的渴望与呼唤以及对价值信仰的取向与反思等内容。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当以表现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构成的复杂关系为价值底牌,为人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然而,当下的文学界却时见“精神荒芜”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股席卷一切的浪潮中,文学创作者们用作品表达着他们对日新月异的生活的感受和伴随而来的困惑的思索。在这个意义上,新写实小说以它对平淡生活流的复制、描摹打开了一个关注当下现实生存状况的写作空间,小说中的事件以未经加工的偶然无序的状态呈现出来,人物的思想行为也显得异常随机。作者在“情感零度”和“还原生活原生态”创作观念指导下取消典型性格的同时,自然也削弱了背后可能挖掘出的精神内涵。其间存在的消极效果显而易见:对现实的批判能力丧失,理想可能带来的超越也被消解,留下的只有对本来急需改变现状的迁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道德精神的黯淡与价值判断的困惑,一些强调对“现实关系”进行关注的作家,一开始时是以一种特有的激情从社会与历史的视角审视现实进程,着意刻画他们心爱人物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但是,当这种精神在遭遇到金钱与欲望时,却往往是以忍痛退让收场;要么就是以“琐碎的个人欲望”的“小历史”代替理性的“大历史”,陷入一种历史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中,生活在其间的人的价值意义也不复存在,在矛盾与困惑中折断了使文学飞腾的精神良翮。更有甚者,晚生代和“新新人类”的一些作家,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精神信仰,热衷于欲望化写作,全然不顾文学作品理应具备的精神钙质,思想苍白、趣味低下,不但不能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精神给养,反而走向了一味迎合低俗的阅读需求与品位的道路上去,完全闭上了“发现精神的眼睛”。

  究其原因,和商品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物欲主义等负面效应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漠视与压抑不无关系。然而,西方经济发展至今历经几个世纪,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哪一民族的文学精神,因为商品经济的冲击而出现荒芜。正是萧伯纳、海明威、加缪等人的作品使潜藏在人类精神中的勇气、希望、荣誉感、自尊心、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等诸多美好品质复活起来,由此看来,市场经济并不能成为阻止作家进行精神探索的理由。相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各行各业中酝酿着各种可贵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的抗非典精神、激动人心的航天精神、体育竞技的奥运精神、纪念抗日战争激起的民族自强精神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等等,这些都不是本能欲望、平庸世俗和虚无空幻所能解释的。可见,生活中并非没有精神,只是缺乏“发现精神的眼睛”。

  值得欣慰的是,在新写实、新历史等各种喧嚣一时的潮流逐渐退隐之后,我们看到一批大浪淘沙般中沉淀出来的作家,在继续精神探索的道路上拥有的勇往直前的执着与努力。毕竟,文学要启迪“发现精神的眼睛”,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观念注入和道德附加,它在最终要回归到具体的创作实践问题上来。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文学创作者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增强自身生活积累和艺术积淀的同时,当有真正潜入到生活的深海区去获取刻骨铭心、真实感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体验的勇气与耐心,通过创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融会与“窑变”形成独特的精神品格,文学精神也将依仗着他们的天才与勤奋、伴随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而勃然升腾!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19日第九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