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农民工挺直腰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6:3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农民工欠薪已成为全社会之痛,这个弱势劳动者群体,在务工中遭遇歧视、刁难和冷落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在一家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背井离乡、无依无靠的农民工,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尊严,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中铁四局集团,为农民工撑起一方蓝天。

   “阳光机制”防止欠薪

  宿州青年农民顾伟,在省城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月领200元生活费,其余工资都是“白条”。他最大的愿望是:来年干中铁四局的工程,因为那儿按月发工资。

  在一批批农民工饱尝欠薪之苦时,中铁四局遍布全国400多个工地上,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拥有自己的个人工资账户,由银行代发工资。

  能不能让农民工拿回血汗钱,拷问的是企业的道德底线。而要在散布全国的490多个在建工地上,让“合作伙伴”改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潜规则,则体现了管理的艺术。中铁四局设计的一套完善的制度,确保农民工按劳取酬:分包合同写上关于农民工付酬的条款,收取劳务队伍的工资支付信用保证金。规定农民工签订正式合同,工资发放月月公示,工资清单发给农民工本人,工资列表每月汇集集团总部核查。企业还明确规定:工程款不到位时,垫资支付农民工工资。

  2004年中铁四局仅在安徽就吸收了128家劳务协作队伍配合施工。高门槛、严要求,封杀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良施工队;管理上层层设防,确保了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和谐生产实现双赢

  渺无人烟的青藏铁路工地上,农民工每月用卫星电话向家人报平安,每天享受一杯鲜奶的滋补;飘雪的胶济铁路施工现场,农民工晚间安然围着电火炉看卫星电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农民工宿舍装上了空调,建起了专用的健身场。

  阜阳农民工刘鹏在外打工12年,今年上半年第一次在中铁四局的工地领到了《工会证》,这个在打工生涯中权益多次受到侵害的北方汉子,不禁潸然泪下。在中铁四局的工程项目中,农民工吃、住、医疗、娱乐、劳保福利,与正式职工同一个待遇,施工要求、行政管理、报酬支付,与正式职工同一标准。“走进四局门,就是一家人”,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农民工而言,它意味着收入有保障、工作有尊严。

  目前,中铁四局集团在外协队伍中建立了34个工会组织,吸收2300多名农民工加入工会。针对农民工党员,建立党小组5个,另将部分农民工党员编入职工党小组。如是这般费尽心思为农民工“找组织”,在全国也不多见。

  保障收入安全,只是对农民工低层次的关爱,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从业环境,让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真正拥有平等和尊严,他们对企业才会产生真正的归属感。所以,当“民工荒”困扰一家家建筑企业时,这家企业的务工人员却取之不竭。

  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激活,回馈企业的则是滚滚而来的效益。2004年,企业施工生产和营销双双超百亿,位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首位;对劳动者的爱,带来了打工者和用工企业的双赢。

  注重培训提高素质

  采访中记者发现,农民工流动性大、长期“边缘化”的就业状态,同样给这家企业带来不少烦恼。

  其一是“性别”之困。中铁四局集团95%%以上的农民工为男性,建筑业特有的性别“一边倒”现象,与电子、纺织等行业的男女工比例相对合理有很大差别,给企业管理、生活安排、稳定人心带来不少烦恼。

  其二是“习惯”之困。来自乡村的农民工普遍缺乏教育和培训,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往往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抵牾,中铁四局在青藏铁路施工中,除要严格保护沿线植被外,甚至要费尽心思开辟藏羚羊通道。改变农民工的陈规陋习,避免造成植被破坏和建筑污染,使至今尚游离于现代职业体系外的农民工,逐步形成公共意识,甚至比提升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层次显得更为迫切。

  其三是“公共服务”之困。农民工素质不高可以培训,农民工收入低可以加强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但当大量农民工用“脚”投票后,流动带来的进一步不稳定,给他们个人及家庭的社会保障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形成更大缺口。这把短期行为的“双刃剑”,显然割裂了企业“居有定所、和谐生产”的建设法则。

  农民工管理难,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至今尚游离于产业工人序列外。当前,社会发展早已离不开挥洒汗水的农民工,帮助农民工逐步进入和谐的公共职业体系,才能真正通过体制途径为他们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是摆脱民工荒、技术荒和欠薪不稳定的根本途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