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文化创造更多财富——代表委员畅谈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7:2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排名第一。但是据统计,2004年,河南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而在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这一比重已达到7%。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从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17%以上。

  守着文化“金饭碗”,再也不能要饭吃。2005年,我省首次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

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古老文化资源穿“新装”

  2006年1月17日晚,在广东佛山市顺德演艺中心,来自河南的“花木兰”倾倒了观众。河南省歌舞剧院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在这里掘取了62万元的第一桶金。像这样大规模的跨省商业演出,在省歌舞剧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院党委书记王佩民兴奋地说:“以前我们都是花钱,给别人送钱,这一次可是赚钱。”在演出受到欢迎的同时,广东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再次邀请《木兰诗篇》去演出的意向。

  同样在市场上闯出名气的还有郑州歌舞剧院的舞剧《风中少林》,凭着少林禅宗文化和少林武术等诸多中原文化内涵,该剧在海外市场引起关注,并与美国蓝马克公司签订了合同,将在美国巡演两年。

  河南的文化资源终于为河南人带来了经济收益。对此,政协委员、省记协副主席郭正凌认为:文化强省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有为数众多的、强大的现代文化产业。在初始阶段,要选择能立竿见影的项目,精心策划、精心制作、精心包装,很快形成轰动效应,对全省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比如,大胆引进、吸收、改造一些含有较多现代元素的艺术品种和时尚文化,加大对青少年文化市场和大众文化市场的开发力度,提供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去年河南推出一系列精品力作就是这样的典范。

  文化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文化有一种错误的偏见,只要搞文化就是政府投入,是赔钱的事。但宝丰县的民间艺术家们却用自己祖传的手艺让自己脱贫致富。1月18日上午,记者在郑州采访了前来为宝丰民间文化鼓与呼的该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平亚锦。平亚锦说:截至2005年底,全县的民间艺术团体已发展到1400家,从业人员增至6万余人,年收入3.5亿元。他们走遍全国各地,既宣传了宝丰、宣传了宝丰文化,同时也带回了新观念和大笔资金。目前宝丰正在修建的赵庄乡魔术大观园就是这些民间团体的老板集体融资的。

  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则让开封市尝到了发展文化产业带来的诸多好处。人大代表、开封市委书记孙泉砀说,过去的一年,开封市民明显的感觉是:来开封的外地车多了、“老板”多了,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2005年,开封市引进省外资金40多亿元,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比如上海某公司投资19.2亿元的开封水系工程,浙江一集团投资16亿元的园林项目等,投资500余万元的《清明上河园》歌舞获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下一步,随着体制的理顺,机制的创新,开封市将抓精品创作,发挥开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开封加快发展,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人大代表、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则表示,去年通过大力发展“玉文化、药文化和楚汉文化”,南阳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3%。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努力使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强省。读到这些,人大代表、周口市市长高德领感到非常振奋。他说,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在周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市的目标。其中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要以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和中国杂技之乡的资源优势为重点,继续办好中华姓氏文化节、国际老子文化节和淮阳人祖庙会,使“两节一会”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节会。

  省政协委员周森、廖华歌等认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广泛发展个体、私营的文化团体,鼓励有能力的个人做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对于这番话,郑州一家文化公司的总经理葛天颇有感触。他非常看好河南的文化资源,从2001年起在郑州举办庙会。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庙会成为郑州及周边城市市民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他自然从中也挣到了不少钱。他说:“政府已经出台了利好政策,我感到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希望。”

  做大做强产业,人才也是关键。省政协委员张放涛说,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人才是第一位的。要通过机制创新,引进各类文化人才,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②6□本报记者陈茁王屹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