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绣守望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20 南方都市报

  广绣守望者

  许炽光6岁学艺,73岁仍不停针,为千年广绣面临消亡忧心忡忡

  ■邻家人物

  本报讯(记者陈捷)昨天是陈家祠博物馆免费开放日,广绣老艺人许炽光正好在此地举行作品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这位广州从事广绣时间最长的老艺人在高兴之余无奈地表示,由于后继无人,有上千年历史的广绣或将面临消亡。

  四代祖传六岁学艺

  擦擦手,戴上老花镜,许炽光在一幅白色缎子前坐下,针起针落,一只色彩斑斓的雀鸟就渐见雏形。在旁观看的老少无不啧啧赞叹。

  许炽光是老西关,今年已73岁。许家四代从事广绣制作,许炽光6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手艺。虽然当时的广绣主要用于出口,但行业昌盛,还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

  许炽光妻子谢瑞荷,9岁起跟着父亲学艺,后在艺峰刺绣工厂认识了许炽光,两人“一拍即合”并开始了往后数十年的“夫妻档”创作。

  退休后又重新“出山”

  “文革”期间,刺绣厂停产,许炽光于是去了广陶厂当洗烫工。1971年,许炽光、谢瑞荷加入工艺研究所,继续广绣工艺研究。1983年,广州绣品厂成立,但经营一直不景气。1993年,许炽光退休,该厂绣品生产完全停顿。

  两年前,绣品厂领导亲自上门请许炽光、谢瑞荷重新“出山”。许炽光夫妇“重出江湖”的第一件作品是《红荔白鹅》,图中荔枝粒粒饱满,红亮诱人,仿佛可以从枝头上摘下来一样。

  65岁的谢瑞荷告诉记者,为了加强荔枝的立体感,她和丈夫研究出一种新的刺绣针法,在荔枝每一个突起的地方加一个“钉”。“以前的广绣都不是这样做的,加‘钉’的绣法其实更简单,效果又更好。”

  呼吁各界振兴广绣

  许炽光有一子两女,但无一继续广绣创作,虽然也收了不少徒弟,但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上月,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绣与潮绣并称为“粤绣”捆绑式入选。许炽光以及其他老同行纷纷表示“万万不该”。“从此以后就再没有‘广绣’这个名字了,而且捆绑一起对两者的保护、扶持界线都很含糊。”许炽光说。

  据悉,绣品厂全体员工近日将对正在公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提出异议。

  图:

  随着许炽光针起针落,一只色彩斑斓的雀鸟渐见雏形。本报记者李向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