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13:14 人民网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的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冲击、消解了平均主义的平等观,并为真正的、现代的公正观的形成进行了有效的铺垫。但是,严格的来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是一个策略性的提法,而远远不是一个科学的提法。随着中国发展进程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深入,这一提法已经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这一提法的第一个局限是,它降低了公正的地位,并割裂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遵循公正的基本规则,比如说不遵循机会平等的规则和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取得持续的、稳定的“效率”。如果仅仅只是寻求“效率”,而不遵循必要的公正规则的话,那么,便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社会成员、一些社会组织使用种种不公的方式如特权、垄断等等以获得短期的效率,从而造成一种畸形、有害的经济状态,而不是一种健康的经济状态。这样的话,也许在短时期里,确实会取得某种“效率”,但从长远考虑,必将会造成整个经济的低效率,并造成大量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这一提法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忽略了作为全社会的代表者——政府对于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中,没有体现出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政府是一个社会的公共权力机构。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初中级阶段,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显得更为突出。就此而言,政府的具体责任至少包括:其一,对社会成员普遍的基本需求有所增益。社会成员的需求是多个方面的。政府的政策制定应当基于社会成员这些需求来进行,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其二,社会政策的制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本应注重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但是,中国的社会政策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滞后的情形。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现在只是重视经济政策,而忽略了社会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无法有效地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其三,直接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一提法还颠倒了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基本途径的关系。这恐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最为严重的缺陷,也是这一提法之所以存在其它许多失误的症结之所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将经济效益问题放到了一个过于绝对化的地步,实际上是将之视为发展的基本目的。它没有看到,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而且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位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之下,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应当具体表现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含义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相反,如果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而这样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既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为了绝大多数的人,那么,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就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的。而要实现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实现发展基本价值目的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从属于前者的。因此,如果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颠倒开来,便会使发展进程走形变样,无法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既然这一提法存在着上述诸多的重大缺陷,那么,如果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便会给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造成一系列实际的负面影响。这至少表现在:助长畸形的经济行为;加重而不是缓解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与下岗问题、贫困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等等。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形成这样的看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适应于市场经济因素初步形成时期的提法,曾经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我们应当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之做出必要的矫正。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把公正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以公正为基本出发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公正的基本理念与规则,才有可能既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提升社会的整合与合作程度;才有可能既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秩序,又逐步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2-07-0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