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变味的公德提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0:03 红网

  高校刚放寒假我就到一所大学办的英语培训班“充电”,英语老师有三十多年的教龄,讲课总是面带微笑,有板有眼,深入浅出,板书也较规范,挺受学员们的欢迎。可是最近换了教室之后,我听课感觉就大不如从前了。原因主要是在教室正前方黑板的左侧,白纸黑字、用隶书醒目地贴着一文明宣传语:“主人!别把我留在教室——垃圾”。我是边听老师讲课,边时不时瞧着文明言行提示,思想老不能集中,其听课效果大打折扣!我问其他学员,他们也有同样感受。

  前一阵子不少大学都进行了校园文明用语征集活动,此“垃圾”所说的话恐怕也是某竞赛活动优胜者的杰作。应该说,“垃圾”所言,还是有创意、有文采,意味深长的,它摈弃了过去常用的那些“禁止乱仍垃圾”等命令式的、必须绝对服从式的口吻,更含蓄,更富有建设性和人文关怀,也颇受师生们好评。可是这些文明用语的张贴是否就可以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位置地随意“提示”?在听课的正前方的视觉范围内一眼就能看到文明言行提示,是不是也要和黑板争夺位置,和教师争夺话语权?把文明言行提示放在其它位置(不是正前方)是否作用会更好?如果文明用语的“创新”仅仅起到了“炒作”效应,只是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话题,增加了不少谈资,那么就会使人感到有“做秀”的嫌疑。无可否认,校方张贴文明言行提示的目的就是要时时警醒学生要树立公德意识,举止要文明,其用意是善的。但这一良好初衷在此教室所结的“果实”却是:使学生不能聚精会神,分散了上课的注意力,一看到“垃圾”这样的字眼,恐怕不会使人产生美感,厌恶之味也会油然而生,继而影响到上课的心情,且教室里的纸屑、果皮照旧扔,提示看来并无多大效果!

  人们现在已有了把“规章制度张贴上墙”、把“横幅标语高高悬挂”便算完成某项任务的形式主义惯性。结果规章制度制订了一大堆,公约、守则颁行了几大本,且不少都已“广而告之”,但在“言必行,行必果”上,却鲜有动作,少有落实!甭讲边说边做、一说就做、做了也不说,现在就是说了也不做的都大有人在。在道德失去某种约束力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对“标语、口号”式的文明宣传用语视而不见,对道德教化有一种近乎麻木的感觉。人们的道德领悟力和道德敏感性也在严重下降!很多时候,人们已不愿进行道德认知,对一些言行也很难做出道德的善恶判断,人们更习惯于审“丑”,不少人已不懂得也不珍惜道德的价值,沦为失却道德阵地和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当乱扔纸屑和随地吐痰等不文明举止已成为时下人们见怪不怪的习惯,贴上墙的公德提示又有多大的警示作用和道德约束力呢?对学校来讲,我们也始终如一地在抓思想道德教育,但令人忧心的是:上小学时就让小学生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而上大学时,却反复强调大学生要树立公德意识,我们是否在理想和道德教育方面存有层次上的无序和错位,系统和体系建构的缺失,针对性和说服力的不足,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我们在强调思想教育时,是否更应重视对学生德心、德行和德性的培养?至于对家庭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难道永远就是第一位的,而在德育上,则可不闻不问。即便是孩子做人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认为这是无关紧要、不以深究的小事,和孩子成才干系不大。这里我要呼吁的是:我们可以不培养天才,但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因为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

  张贴在教室里我面前的这个有鲜活内容的文明言行提示,如果它也不能切实走下来,进入师生们的心里,成为一种自觉,它也只能说是聋子的耳朵:一种摆设;如果它还影响了大家对神圣知识的汲取,使大家体味不到听课的乐趣,且使大家浮想联翩,频受“垃圾”打扰之苦、之害,纵然它打着提携文明、保护环境的大旗,它仍然是变了味的公德提示。

  (稿源:红网)

  (作者:李建军)

  (编辑:实习生:万晓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