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何“文科院士”不被叫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0:03 红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计划在今年早些时候成立5个学部,并推出荣誉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其学术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冷溶18日说:“目前,组建学部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新京报》2006年1月19日)

  社科院准备设立学部委员的消息,年前就透露出来了。有人将社科院未来的学部委员,套用传统的“行政级别”,认为这个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包括著名学者徐友渔先生。针对《新京报》的这则消息,网上反对的意见仍然处于“主流”。

  确实有点怪怪的感觉。按说,中国目前没有文科院士,院士制度算得上瘸腿走路了。不要说社科院推出自己的“相当于中科院院士”的学部委员制度,就是国家批准设立社会科学领域的院士,也没有什么不妥的,为何“准文科院士”还没出笼,不论是学界人士,还是民间人士,不仅不喝彩,反而泼冷水?

  应该说,咱们的“文科院士”生不逢时。从理论上说,既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文科院士,中国和世界接轨,增加文科院士,该庆幸才是。然而,就中国学界的现状而言,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注定了在此时此刻增设“文科院士”,容易造成社会的逆反心理。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并且是中国社科院内部搞的一个学部委员,出门没人承认的学部委员,已经不被叫好,更何况是全国性的“文科院士”呢?

  “文科院士”(包括准文科院士的学部委员)不被叫好,源于时下院士称号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颇。院士是学术声誉、学术贡献、学术权威的综合体现。然而,现在,一些人争当院士,考虑的未必是献身于学术研究,献身于科学探索,一句话,不是纯然的奉献,而是尽可能的索取。当院士,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可以给个人带来一系列的实惠,总之,有说不完的好处。这才是一些人角逐院士的巨大动力所在。也就是说,院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种扭曲,院士成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一顶戴在上面的“聚宝盆”。看来,说院士头衔是一顶“名利帽”,不是夸张。因院士制度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从而殃及到尚未出世的“文科院士”。

  酝酿中的“文科院士”不被看好,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整体水平的不尽人意。相对于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情形更不乐观。眼下,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新闻学家、传播学家有几人?没有一支庞大的社会科学学术名人队伍,反而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社会科学院士头衔的人,在享受着院士的待遇,不是学界的笑话吗?反对设立文科院士,包括不赞成将学部委员和院士级别相提并论,大约是不愿意看到再制造笑柄,仅此而已。

  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当学术研究的“潜水员”,卧薪尝胆,淡泊名利,不要为没有院士称号而抱憾什么。一切称号都是虚的,惟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才是硬通货!

  (稿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实习生:万晓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