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京人”不该是一种“身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0:10 红网

  “北京不仅是北京人的北京”——让舆情充斥着这种抗议声的,是北京朝阳区人大代表耿素玲转交北京市人代会的一份建议:向在京居住两年以下的外地人员征收商品房税。耿称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减少外地人来北京炒房;另一个是让北京人享受公平,北京的公共设施是由北京纳税人的钱建设的,外来人员来此定居,可以在买房征税上体现对城市公共建设的付出。(1月19日《新京报》)

  又是北京两会,又是代表建议,一切都是如此相似。由耿素玲,人们很难不想起去年的张惟英,以及她那引起极大争议的“人口准入制”。对此,我想人们更多感到的不是遗憾,而是惊叹:这些“高素质”的北京两会代表们究竟怎么了?

  耿素玲的观点其实一点都不新,去年不是就有人在北京两会上提出“现代的北京是世代北京人纳税的结果”吗?耿虽然拉了“减少炒房”来作挡箭牌,但核心观点毫无二致。“在北京定居需要一定门槛”——显然,这才是耿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她为此打比方说:“北京本来就不是谁想来就来的,你说美国的哈佛大学,谁想进就进吗?”然而,哈佛即便不是“想进就进”,但至少也不会仅仅因为地域不同,就对一部分人优惠而对另一部分人歧视。凭什么外地人在北京买房就要额外交税呢?北京人到外地买房交不交?

  所谓“北京的公共设施是由北京纳税人的钱建设的”,也就是说“北京收来的税都是北京人交的”,这简直就是一个“税盲”的昏言。再者,北京作为首都,享受了太多太多其他城市所根本无法享受的政策倾斜和资金照顾,难道不是事实吗?

  去年舆论已经讨伐过了“人口准入制”,今年再来讨伐“购房门槛制”,其实指向的都是一个终极论点:北京不该歧视外地人,不该歧视自己的血肉同胞。因此,讨伐耿素玲们“建议”本身的荒诞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些自诩“高素质”的北京人,内心深处始终挥之不去的北京人“身份意识”。

  毋庸质疑,在耿素玲们眼里,“北京人”不是一个普通的称谓,而是和古时的宗法观念、家族关系,以及相对较新的家庭出身、阶级成分等一样,是一种代表权利和地位的“身份”。而“身份”又是配置权力的根本标准,是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北京人”的“身份”意味着一种特权,必须比外地人高出一等,因而为了保证北京人“享受公平”,哪怕歧视外地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从身份到契约”是十九世纪英国法律史大师梅因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著名概括。他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目前的中国社会还谈不上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契约社会”, 城乡之别、官民之别等身份传统依旧存在,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地域之别身份传统亦是其中一种。由于身份既得利益者对身份特权的眷顾,在“从身份到契约”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时刻对“身份守旧”乃至“身份复古”保持清醒。

  耿素玲们应该记住:“北京人”和其他所有中国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称谓,而不是一种“身份”。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