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开放文化将创造充满活力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1:33 东方早报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童大焕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文化蓝皮书”,通过追踪“超女”的整个产业链条,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

  对此,有人欢欣鼓舞有人不以为然。一种观点认为,“超女”的“注意力经济”基本属于“从左袋掏到右袋”的内部循环经济,并没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与文明创造,增加社会资源总量。我们相信,“注意力经济”和流通一样是创造价值的,只要是促进了交易和社会分工,一切流通和注意力经济都在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因为它们大大地降低了社会总成本,降低的成本就是它们创造的价值。更何况,注意力经济还有直接扩大市场之功,并非仅仅是一种内部循环经济。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第三产业越发达、“文化力”越自由开放、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等物质财富创造的人越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反而往往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越富裕幸福。我们认为,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开放程度。其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产业的自由与发达,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根本。

  我们十分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在世界范畴,中国崛起的要求,将以生产力增长为特征转化为以文化力增长为特征。文化是有力量的,不仅自身体现为实实在在的产值,而且我们知道,创造自由来自心灵自由,心灵自由来自文化自由。如果说“心灵自由”和“生产力”这些诉求属于“反求诸己”的内容,那么“文化自由”和“文化力”则应该是“反求诸体制”的内容,后者属于制度安排的基本组成部分。

  时在国际社会大融合、中华文明全力寻求复兴之路的当口,《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已于日前公布。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是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诚如《光明日报》社论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今日中国的“文化力”水平,仍远远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1月8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已占当年GDP的21%,日本和韩国分别达到了185%和15%,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精神文化成果,更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他说,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大约在2万亿元人民币,专家预测五年内会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文化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大的行业之一。”柳斌杰说。但同时,德意志环球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部主管翟隽指出,中国的文化媒体行业目前还很落后。

  时至今日,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乡镇以下,大部分可以称之为“文化沙漠”,图书、报刊的生产和消费都几近于无;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图书消费的绝大部分也是教科教辅类,在各个部门“跑马圈地”式的资格准入和职称考试环境下,中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考试大国,真正自由奔放的阅读和其他文化消费则少得可怜。我们知道,文化的沙漠中,长不出自由与创造的参天大树。

  “文化力”的发掘需要文化产业和信息覆盖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如果不在上述方面多下功夫,我们的文化不仅将被外来文化全面“占领”,国内“文化支柱产业”有跌落成境外资本“帮工”的危险,其对国民创造心灵的窒息、对国家安全构成隐患也是不言而喻的。创造一个自由的、法治化的文化环境,这个国家就有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充满活力的未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