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正视大学生就业“有家难回”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1:38 东方早报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王晓渔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日益凸现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日前一则北大毕业生待业在家穿糖葫芦的新闻依然让人有些吃惊。或许有人会用国外博士开出租车来说明大学生穿糖葫芦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这种对比忽视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别。虽然大学扩招已有数年,中国的大学生比例却远远无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更没有人才过剩到北大毕

业生也无用武之地的程度。

  一些专家和高校教师认为,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在广大农村、西部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职位空缺等待大学生的光临,那里并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包括大连等一些大城市。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当下确实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一方面在各大城市出现人满为患的情景,以至流传“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的说法;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又出现人才稀缺的现象,各种专业人才如“凤毛麟角”。那么,大学生就业难是否全部归咎于他们眼界太高,不愿意离开城市到一些边缘地域?

  事实上,上述那些人力专家和高校教师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描述主要是一种想象。“职位空缺”并不等于“等待大学生的光临”,更不等于“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盛行各种“潜规则”。

  比如我有两个同学,他们同时毕业于一所重点政法学院的同一个系,一个通过正规的应聘方式在深圳谋到职位,另一个回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家乡,尽管当地相关部门几乎从未有过重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同学依然无法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因此待业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种大学毕业生“有家难回”的现象并非孤例,即使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愿意在毕业之后返回家乡,那里的求职成本和难度也往往不成比例地高于城市。即使一些单位主动“纳贤”,但也有很多属于表演性姿态,并不具有尊重人才的理念,以致大学毕业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更有个别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在招聘时开出各种条件吸引人才,一旦大学生就职之后又千方百计降低待遇,而且大学生在那里的维权成本和难度也远远高于城市。

  一味指责大学生眼界太高,不愿意离开城市到农村和西部地区求职,这很容易成为一套不顾事实情况的空洞说辞。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留在城市的生活甚至要比他们在农村或西部地区的生活还要艰难,城市高昂的房租和物价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只能维持温饱状态,如果在农村或西部地区拥有一份工作则可以保证他们过上小康生活。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宁可在城市里做一名居无定所、没有户籍的“流浪汉”,也不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回到家乡?这不仅要归咎于大学生眼界高,更是因为很多地方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依然缺乏一套公开、透明、有效的程序,以至于大学生“有家难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