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且莫忙着“拾遗补阙”(记者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2:16 人民网-华东新闻

  近年来,各地电力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曾是“电荒”最严重的浙江,电力增长几乎是GDP增幅的两倍。按照发达国家电力增长率相对GDP增长率的比率(即电力弹性系数)大致为1的经验看,我们的电力短缺,根源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

  嘉兴的电力建设和供求矛盾,在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具有典型性。“电荒”持续两年多,许多地方都经历了相似的困惑和煎熬。正是出于对重复建设和电力过剩的警惕,去年

下半年,国务院坚决“叫停”了一批违规上马建设的热电项目。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和血液,怎样的电力规模才和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这一难题又增加了特殊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新命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对目前的电力供求,仍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力生产与电力供应、电力消费截然分开,发电部门与供电部门各自为政,凭经验、凭长官意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仍在发生。对电力供求关系的模糊认识和运行机制中的种种盲点,电力供求要迅速摆脱“多了更多,少了更少”的恶性循环,似乎很难。

  记者认为,电力周期性的短缺和过剩,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其一,要不要对用电设置一定的门槛。

  根据现有的法规,电力供应属于公共产品,只要支付费用,任何企业、任何人都可以无限量使用。一旦供电部门不能满足这种无限量需求,就是失职,就是“电荒”。节约和科学合理的用电,只是一种软弱的道德劝戒。而经过两年多“有钱也买不到电”的煎熬,人们才逐渐发现“只要有钱就能用电”的游戏规则存在严重缺陷。无论电力富余还是短缺,供电与用电其实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几年,各地采用“先生活、后生产,保重点、顾一般”的调度用电方针,其实就是用公益、效率原则设置用电门槛。国家大张旗鼓提倡节约用电、一些地方坚决淘汰高能耗的落后产业,既是门槛,更是导向。

  其二,短缺是不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近三年来发达地区肆虐的“电荒”,是电力供应满足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所致。但是,只要比较一下GDP增长和电力发展的速度,就不难发现,近年来电力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2004年全国GDP增幅9.1%,而电力增长15.3%。在“电荒”最严重的浙江,电力增长几乎是GDP增幅的两倍。按照发达国家电力增长率相对GDP增长率的比率(即电力弹性系数)大致为1的经验看,我们的电力短缺,根源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

  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要不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农业发展上惊人的主观和荒诞,虽早已成为笑柄,但在一些地方,不论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还是制订发展规划,都流露出贪大求快的思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多大的电力增幅?同时需要开发利用多少的水源和土地?现有的空气、水体和土地有多大的环境容量?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决策的最基础资料,无视这些条件的制约,片面追求速度的结果,必然是病态和难以为继的。

  因此,电力在飞速增长背景下仍出现大面积的短缺,从一定意义看是对不科学发展思路和模式的严重警告。饶恕这样的短缺而不是快马加鞭“拾遗补阙”,我们才能争取更多的自省和清醒。

  《华东新闻》(2006年01月20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