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梅花”记忆(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6: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梅花”记忆(上)
可爱的狗

  纪峰作

  充满想象力的国人,每逢戌狗之春,喜欢在瑞雪铺地的年景上平添几分画意诗情:“三多竹叶雄鸡画;五福梅花义犬描”,“瑞雪翩翩兆稔景,犬蹄朵朵报春花”。那“梅花
”,自然是戌狗腾欢的足迹。———解读自20世纪第一个戌狗新春,至今渐行渐远的百年“梅踪”,那些可作谈资、可为镜鉴的旧事中,有多少留下梅花般的记忆?!

  1910:正月初一,“未来中国”在梦中

  1910年2月10日(宣统二年),20世纪第一个戌狗(庚戌),是清王朝统治的“倒数”第二个新年。32岁的小说家陆士谔以这年“正月初一”为缘起,写下一部“未来幻想式”小说《新中国》(另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书中驰想40年后中国独立、富强、文明之与前种种不同,显露出作者当年对“君主立宪”抱有的幻想。令人惊异的是,陆氏梦中于“宣统二十年”为迎接上海浦东万国博览会建成的浦江大铁桥、地铁(电车隧道)、越江隧道等三大工程及方位,竟与现在的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及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出奇相仿。

  因戌狗年又称“旺财”年(狗吠声谐“旺”),故以“大清五路财神赐宝图”为内容的杨柳青“接财神”年画,是年被“接”走了10余万幅,但随着一个王朝行将远去的背影,真财神是接不到了。《申报》新闻称:“正月初五俗传为财神日,各商家皆于初四之晚卜一年之利市。顾今中国二十二省之商家无一家不接财神,而接财神者,十九不发财,则财神也徒饮啜耳!”

  1922:红色之春,“共产主义”到上海

  12年后的1922年1月28日,地支再度逢狗(壬戌),已是民国十一年。节前的上海放映了一部名为《海誓》的国产爱情片。并效仿戏剧的做法,于《申报》作大幅广告,特别申明“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放映”,被视为中国电影“春节档期意识”最终形成的标志(王释《中国大陆贺岁片研究》)。

  成立刚好半年的中国共产党却给上海带来了一个“红色之春”。据上海《党的生活》(1983年第1期)回忆,1922年春节前,当地党组织发动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把1万多张正面用毛笔写着“恭贺新年”,背面印有一首《太平歌》的贺年片分送给工人群众,并沿街散发。《太平歌》说,“天下要太平,劳工须团结……”有些拾到“贺年片”的人惊呼,“不得了,共产主义到上海来了!”

  1934:废历难废,只因民众需快乐

  “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令各省废除农历———编者注)。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20世纪第三轮戌狗新年(1934年2月14日,甲戌),鲁迅先生写下的《过年》如是说。

  往年各地街头劝阻民众不要过旧年的警察,是年破例没有执勤。鲁迅先生“觉得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的庆贺———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

  浙江一个叫新市镇的地方,这年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花灯会。全镇分行业组成十二个“灯社”,花灯设计各显特长。今人根据记载复原出当年油坊灯社设计的“油坊灯”,再现了灯光烛影里“榨油工人”汗流浃背地抡槌打油,“油槽”汩汩出“油”的情景。

  1946:有春无情,柳绿桃红待明朝

  1946年2月2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新年,“丙戌之狗”腾欢而至。重庆市民从欢庆胜利的锣鼓点中“听”出一副谐音春联:“普天当庆,庆、庆、庆,当庆,当当庆;齐国同狂,狂、狂、狂,同狂,同同狂。”

  苏州、厦门的一些读书人,还把自制的抗战灯谜贴在自家门前的灯笼上供路人猜射。如“抗战胜利有饭吃”(猜成语一,卷帘格。谜底为“饱食终日”,倒读“日终食饱”)、“日本投降”(打一服装名,谜底为“和服”。和,日本之别称;服,会意为投降)等。猜中者便敲开主家的大门验对。如说对谜底,主人会立刻献上酒菜。有种普天同庆的感觉。

  1958:赶英超美,《声声慢》变成《声声快》

  “歌声震云霄,万家灯火明”。大人们哼唱着这首《欢度佳节迎新春》,跟在后面的孩子手举三尺多长、顶端插着小红旗的大糖葫芦,是1958年2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戌狗(戊戌)新年的经典镜头。

  这年国人“以高速度超额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奔向第二个五年计划。大年三十,约有3000人来到济南火车站要求退票,———这些原打算回乡过年的工人旅客之所以“打破常规”改变主意,是因为他们算了两笔账:一是1000人不坐火车,可以节省10节车皮为祖国多运生产物资;二是1000人放弃3天休假,至少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赶英超美”争取24000小时。乃至郭沫若填词时也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改成了《声声快》。

  1958年这些“打破常规”的年景后来几成笑谈,而一些当年并不引人注意的故事,几十年后却意义凸现。比如,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除夕播出过一部有晚会性质的电视片,邀请梅兰芳、侯宝林、老舍等人出镜,被认为是1983年后形成新年俗的春节联欢晚会之滥觞。

  而来自北京的两位特殊客人,春节前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委书记斯迪的造访,则使国家航天城最终定位在那片草原深处———几十年后,新中国4次“神舟”试验飞船和2次载人飞船从那里成功发射升空。

  1970:忆苦思甜,牢记“阶级苦”、“血泪仇”

  1970年2月6日,庚戌之狗带着“警惕”之心莅临人间。许多工厂商店的大门贴上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反帝反修迎新春”等春联。节前许多学校、部队、街道请来老人痛诉“阶级苦,血泪仇”,并组织大家先吃一些干菜和苞米面做的菜团子,再吃一顿白面馒头和水饺,叫做“忆苦思甜”。

  “革命化”的春节没有泯灭国人的爱美之心。那年,北方城市的女青年时兴一种用各色毛线编制的三角形风雪帽———平时并不戴在头上,而是搭在后肩,把前面长长的带子打成蝴蝶结,自我感觉很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1月20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